真正让人担心的,往往不是体检报告上略高的箭头,而是一场看似普通的跌倒。许多人习惯把脆性骨折归结为“年纪到了”,但更多时候是骨质疏松在悄悄“偷走资本”。幸运的是,它并非无计可施。守住骨头,其实就是把三件事认真做稳:练力量,吃够蛋白,减少跌倒。

■ 想让骨头硬,先让肌肉强

骨骼需要来自肌肉的牵拉与压应力来维持强度。肌肉强,骨头才有“理由”保住骨量,步态也更稳。当我们说“力量训练”,并不是要所有人去举很重的铁,而是强调规律、渐进、全身参与。以下在家就能做:从椅子上缓慢起立与坐下,既能强化大腿和臀部,也能改善日常起身的稳定性;手扶墙做单腿站立,先从10秒开始,逐步延长到二三十秒,可以训练踝关节和中枢的平衡控制;再配合弹力带的划船或侧步,激活背伸肌和髋外展肌,体态会更挺拔,迈步更稳。

训练的节奏宜隔天1次,每次三四个动作即可,每个动作做2~3组,每组完成8~12次。等到某个动作已经“轻松写意”,下次就把阻力或组数小幅增加,让身体持续收到“保骨”的信号。若既往有椎体压缩性骨折或骨密度极低,绕开快速屈背、扭转与抱重前屈等动作,优先在专业指导下强化背部与髋部伸肌。整个训练过程都要保持“长脊柱”的姿势,不憋气,出现突发胸背痛要及时就医。

除了力量,日常的耐力活动同样重要。快走是最友好的选择:先把时间稳定在三四十分钟,再在上坡或平路加几个短促的加速段;喜欢跳舞、打太极的朋友也不必改爱好,只要坚持并逐步提高挑战度,骨头和心肺都会受益。把这些动作编排成固定的“周节奏”,例如周一、周四做力量,周二、周六走得更快一点,其余时间保持六七千步的日常活动,这套稳扎稳打的安排,比零散的“想起来就练一下”更可靠。

■ 骨头也“挑食”,蛋白质要吃够

很多人谈补骨,只想到钙。事实上,蛋白质是骨基质和肌肉的“钢筋”。蛋白质吃不够,肌肉就“掉秤”,步态变差,跌倒与骨折的风险随之而来。补蛋白质更关键的是分配方式——把蛋白质平均铺在三餐里,每餐20~30克,吸收更稳。早上一杯奶配一个鸡蛋,是简洁可靠的开场;午晚餐在鱼虾、鸡胸、瘦牛羊和豆制品之间轮换,既满足口味,也兼顾质量。若食量小,可以在两餐之间加一杯酸奶或少量坚果,像“补票”一样把当天差额补齐。

钙与维生素D不必“神化”,却也不能忽视。饮食确保钙的摄入,维生素D帮助钙“落地”。天气允许时,上午10点前或下午4点后晒一会儿手臂和小腿,15~30分钟即可。如果体检提示维生素D偏低,遵医嘱补充就好。生活里的小细节同样在悄悄影响骨-肌代谢:盐少一点、酒减一点、烟戒掉,多吃蔬果与全谷,都是在给骨头提供更好的微环境。

■ 减少跌倒,把“第一伤害”挡在门外

多数脆性骨折,源于一次不必要的跌倒。把环境、身体状态和用药三个层面理顺,风险往往立刻下降。

从家里开始:浴室和厨房先铺上防滑垫,松动的地毯要固定,要让横在过道的电线“让路”;玄关、走廊、卧室床边加夜灯,起夜不再摸黑;卫生间和楼梯装上扶手,常用物品放在胸口到肩膀的高度,减少弯腰和攀高。脚下的“底盘”也值得认真选择,一双合脚且防滑的鞋,远比松垮的拖鞋可靠。

再看身体状态:每年验光,必要时更新镜片;使用助听器的朋友要定期调适。起身别急,先在床边坐十几秒再站起来,可以避免体位性低血压带来的眩晕。日常加一点平衡练习——单脚站、倒着走几步、绕步走小“8”字,时间不必长,关键在日复一日地打磨。如果医生建议使用拐杖或助行器,不必把它看作“退步”,那是让你安全行走更久的“辅助发动机”。

最后是用药:某些镇静催眠药、部分降压药以及易引起低血糖的药物,都可能让人更容易跌倒,可通过医生评估寻求更稳妥的方案。像头晕、黑矇、夜尿频繁、下肢无力这些“小毛病”,其实与跌倒密切相关,同样值得尽早处理。

■ 何时应寻求专业帮助?

若出现不明原因的身高变矮、体态日渐佝偻、轻微外力便引发骨折,或持续性腰背痛,都应及时就医。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骨密度(DXA)检查,并结合具体情况进行风险评估。一旦确诊骨质疏松,规范化的药物治疗能显著降低再次骨折的风险,但它必须与力量训练和营养改善相结合,才能发挥最大效用。

清晨用一组椅子起立唤醒身体;早餐后迎着阳光快走半小时;午后用10分钟练习单腿站立;晚餐确保有足量的蛋白质……这些看似微小的坚持,都在为您的“骨骼银行”注入资本,为未来的行动自由购买了一份最可靠的保险。

 (作者:深圳市儿童医院康复科 和陈依依)

来源: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