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2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龙江县某村,正值玉米收割的季节。张先生和刘先生帮同村邻居打理了一天农活,忙完后,邻居热情挽留两人在家吃晚饭。六七个人围坐一桌,气氛融洽。餐桌上有一道东北传统美食——酸汤子,是用玉米面发酵后做成的,口感筋道、味道独特。
那天晚上,只有张先生和刘先生吃了这道菜。
几个小时后,两人相继出现身体不适,被紧急送往医院。由于村庄距离县医院超过30公里,张先生在送医途中就不幸离世。刘先生被送入ICU抢救,生死未卜。
又是酸汤子,又是生命的代价。这不是第一次。五年前的2020年10月5日,同样是黑龙江,鸡西市鸡东县一家12口人聚餐,共同食用了自制的酸汤子。那些酸汤子也是在冰箱里冷冻了一年。结果,9人全部中毒,经过抢救,最终9人全部死亡。
一顿早餐,9条人命。那次事件震惊全国,各大媒体连续报道,专家反复科普。但显然,悲剧并未停止。
为什么一碗看起来普通的食物,会变成致命的毒药?为什么冷冻保存也不安全?米酵菌酸到底是什么?我们的餐桌上还有哪些隐患?
从早餐到太平间:米酵菌酸有多毒?
在各类食物中毒里,米酵菌酸中毒是死亡率最高的类型之一。根据国家卫健委和疾控部门的数据,米酵菌酸中毒的病死率在40%以上,严重病例可高达50%到100%。具体死亡率与摄入毒素的剂量、就医时间、救治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摄入量越大、就医越晚,死亡风险越高。
米酵菌酸是椰毒假单胞菌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一种毒素。这种毒素的可怕之处在于:
第一,毒性极强。米酵菌酸进入人体后,会直接抑制线粒体的能量代谢,阻断细胞产生ATP。能量供应被切断后,肝脏、大脑、肾脏等高代谢器官首先受损,继而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这也是患者在中毒后短时间内迅速出现呕吐、意识障碍、肝肾衰竭,甚至死亡的原因。
第二,没有特效解毒药。目前医学上对米酵菌酸中毒只能进行对症支持治疗,比如维持血压、透析、保肝等,但没有任何药物可以直接中和这种毒素。一旦毒素大量进入体内引发多器官衰竭,死神就几乎不可能放手。
第三,耐高温,不怕冷。很多人以为把食物煮熟就安全了,但米酵菌酸在100℃的沸水中煮一个小时都不会分解,即使在121℃的高压锅里也很难完全破坏。更要命的是,冷冻根本杀不死它。2020年案例中,酸汤子都在冰箱里冷冻了近一年,但毒素依然存活,致人死亡。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疑惑:“我们都煮熟了啊,为什么还会中毒?”答案很简单:对这种毒素来说,煮熟根本没用。
中毒后是什么样?发展有多快?
米酵菌酸中毒的潜伏期一般是30分钟到12小时,大多数人在进食后2到5小时发病。早期症状看起来和普通食物中毒差不多:恶心、呕吐、腹痛、头晕。很多人以为休息一下就好了。
但病情发展的速度往往超出想象。几个小时内,患者就可能出现皮肤和眼睛发黄、肝脏肿大压痛、皮下出血甚至血尿,更严重的会意识模糊、抽搐、昏迷。2020年鸡西的案例中,有的患者从吃完早餐到去世,只有十几个小时。
为什么这么快?因为米酵菌酸破坏的是细胞最核心的能量代谢系统。当肝脏、大脑、心脏的细胞大量死亡,即使最先进的ICU也很难挽回。
你家餐桌上可能也有的“定时炸弹”
很多人以为酸汤子只是东北的特色食品,跟自己没关系。但实际上,能产生米酵菌酸的食物远比你想象的多。河粉、肠粉、米线这些南方常吃的食物,如果在常温下存放超过24小时,就可能产生毒素。2015年,广东揭阳一家人吃了常温存放的河粉,11人中毒,3人死亡。夏天气温高,河粉放半天就可能变质,但外表看不出任何异常。
泡发时间过长的木耳、银耳也是高危食物。如果泡发超过24小时,又遇上高温环境,同样可能被污染。2018年,浙江一位女士泡了两天的木耳,导致7岁女儿多器官衰竭,在ICU抢救了一周。
还有各地的传统发酵食品:糯米做的吊浆粑、糍粑,淀粉做的醋凉粉等等,如果制作或保存不当,都可能产生这种致命毒素。
记住这几点,可以救命
预防米酵菌酸中毒,关键是改变一些“习以为常”的习惯:不要买常温存放的散装河粉、肠粉。要买当天生产的,买回立即冷藏,24小时内吃完。闻到酸味、异味立即丢弃。
木耳、银耳用冷水泡1到2小时就够。不要泡发过夜,更不要泡一整天。夏天气温高,泡发时间要更短。
不要吃长期冷冻的自制发酵食品。记住:冷冻不等于保险柜,毒素不怕冷。酸汤子、吊浆粑这类东西最好不要在家做,如果要做,绝不能长期存放。
一旦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立即就医。主动告诉医生吃了什么、什么时候吃的。米酵菌酸中毒没有特效解药,发现越早,生存机会越大。
写在最后
从2020年的9人身亡,到2025年的1死1伤,五年时间过去了,悲剧依然在重演。这些悲剧本可以避免。如果更多人知道米酵菌酸的危害,如果“放冰箱就安全”的观念被纠正,如果舍得扔掉那些存放太久的食物……
转发这篇文章,特别是给家里的老人看看。很多老人节俭惯了,剩饭剩菜舍不得扔,泡发的木耳可以放两天,自制的发酵食品能在冰箱放一年。这些“节俭”的习惯,可能藏着致命的风险。
生命只有一次,不要用健康去冒险。
来源: 康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