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一刮,很多人会记得添衣防感冒,却忽略了肝胆术后患者的“情绪健康”。临床观察发现,超七成肝胆术后患者的康复进程,都藏着“情绪感冒”的影子。你可能不知道,秋冬天的一次情绪低落、一场焦虑不安,可能比降温更影响恢复——伤口愈合变慢、肝功能指标波动、食欲睡眠变差,这些看似和“身体”相关的问题,背后往往藏着“情绪”的推手。
警惕!你的情绪正在给肝脏“施压”
刚做完手术的患者常困惑:“明明伤口不疼了,为什么总感觉闷胀不适?”这往往是情绪作祟的信号。肝脏是个沉默的“情绪收纳箱”,当我们生气时,交感神经兴奋会让肝血管痉挛收缩;长期焦虑则会使皮质醇水平飙升,直接抑制肝细胞再生。就像紧绷的琴弦容易断裂,持续的情绪高压会让本就脆弱的肝脏雪上加霜。
冬季特有的环境因素更放大了这种影响:日照缩短导致血清素分泌减少,低温让血液循环变缓,加上节日扎堆带来的社交压力,许多患者陷入“越急越难受”的恶性循环。曾有一位胆囊切除患者自述:“看到油腻食物就反胃,后来才知道是焦虑引发的胆汁排泄障碍。”可见,情绪波动早已悄然转化为躯体症状。
你的“情绪温度计”超标了吗?
以下信号提示你需要关注心理状态:
持续两周以上的闷闷不乐,对往日感兴趣的事提不起劲;
小事就容易发脾气,事后又陷入深深的自责;
睡眠质量明显变差,凌晨三四点频繁醒来;
总觉得胸口发闷,喉咙仿佛被什么东西哽住;
食欲骤减或暴饮暴食交替出现。
这些症状并非单纯的“矫情”,而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就像体温计显示发烧一样,情绪异常同样是反映内脏功能的敏感指标。曾有位肝癌术后患者自述“感觉心里压着块大石头”,经心理测评发现已达到中度抑郁标准,及时介入认知行为疗法后,其转氨酶指标竟奇迹般回落至正常范围。
三步打造“抗郁护肝”金钟罩!
第一步:给情绪松绑(每日必修课)
呼吸法:吸气4秒→屏息7秒→呼气8秒,重复5次即可激活副交感神经,快速平复焦躁心绪;
“情绪垃圾分类”:准备三个盒子,分别标注“可解决的事”“他人的事”“老天爷的事”,把烦恼分类投放,瞬间减轻心理负担;
阳光疗愈法:每天中午晒背15分钟,紫外线能促进维生素D合成,这种“阳光维生素”具有天然抗抑郁作用。
第二步:建立情绪缓冲带(居家实践指南)
布置治愈系空间:在床头摆放绿植盆栽,悬挂家人笑脸照片,视觉上的温暖元素能有效驱散阴郁;
定制“放松仪式”:睡前用温水泡脚时加入薰衣草精油,配合轻柔的轻音乐,让身心进入深度放松状态;
记录“感恩日记”:每天写下三件值得感谢的小事,培养积极思维模式,打破负面循环。
第三步:构建社会支持网,家属必看!这些关怀最抚慰人心
真正的陪伴不是反复询问“感觉怎么样”,而是创造轻松的家庭氛围。家属要做到“三多三少”:多倾听少打断,多陪伴少说教,多鼓励少责备。可以制作“情绪急救卡”放在显眼处,注明主治医师电话、心理咨询热线及紧急联系人。社区医院开展的病友交流会也是排解孤独感的好去处,听听过来人的经验分享,你会发现自己并不孤单。
特别要注意,当家属发现患者出现沉默寡言、拒绝交流的情况,可能是抑郁倾向的信号,这时要及时联系主治医生。
秋冬护肝胆,莫忘“情绪保暖”!
真正的养生不仅是吃补药、打点滴,更是要学会给心灵解冻。当你感到情绪冰冷时,不妨试试这些暖心小动作:泡一杯玫瑰花茶暖手,闻着柑橘类水果的清香,或是抚摸毛茸茸的宠物。这些细微的美好体验,都在默默滋养着你的肝胆。毕竟,最好的药物是笑容,最强的免疫力来自平和的心绪。让我们从调整心情开始,为肝胆健康筑起温暖的防护屏障!
作者:
孔令红 空军特色医学中心肝胆外科 护士长 主管护师
审核:
刘承利 空军特色医学中心 肝胆外科 副主任医师
注意:封面图为版权图库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来源: 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