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秋风渐起,“秋冬进补,来年打虎”的俗语再次引发关注。这一传统养生智慧背后蕴含着怎样的科学原理?在当下营养过剩的时代,我们是否还需要遵循古训?专家指出,秋冬进补有科学依据,但在今天,传统“贴膘”方式已不适用。关键在于因人而异,避免“多吃肉就是补”的误区,选择适合自身体质的科学进补方式。

秋季进补的科学依据
秋季进补,并非凭空而来,而是人体顺应自然节律的一种主动调节。首先,夏季的高温会导致人体大量出汗,消耗大量的能量和营养物质,如维生素C、维生素B、钾和钙等。因此,秋季需要通过饮食和休息来补充这些营养物质,以帮助身体恢复和适应气候变化。
其次随着气温逐渐转凉,人体会启动一系列生理调节机制来应对寒冷环境。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加速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分解,以产生更多热量抵御寒冷。这种代谢率的提升自然增加了对能量和营养的需求,补养可以增强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现代人的进补新思路
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饮食结构变化,“以肉贴膘”的传统做法对多数人已不再适用。营养过剩已成为普遍问题,盲目进补反而可能加重身体负担。南昌市中心医院陈瑞医师指出,超重肥胖、“三高”人群应控制高脂高热量食物的摄入,选择低脂优质蛋白;老年人消化功能减弱、儿童脾胃尚未发育完善,进补过量易引发腹胀、积食,建议先吃些白萝卜、山楂等消食化积的食物“开路”,再循序渐进补充营养,比如用山药粥、南瓜泥等温和食材调理脾胃。
不同体质需要不同的进补策略。阳虚怕冷者可适量食用羊肉、桂圆;而阴虚燥热体质则应注重滋阴润燥,避免过度温热。重要的是要根据个人体质“缺什么补什么”,通过食物或药物的偏性来纠正身体的失衡。

实用进补指南与误区
进补前的准备工作至关重要。陕西省人民医院中医科专家建议,进补前应先“引补”,给肠胃一个循序渐进的适应过程。夏季常因暑热而脾胃功能减弱,立秋后若突然大量进补,可能造成消化不良。
常见进补误区需要警惕:“进补就是多吃肉”的观念在物质丰富的今天已不合时宜,过度摄入动物性食物可能导致能量过剩、血脂升高等问题。此外,“补得越多越好”也十分危险,过度进补可能导致“上火”症状,如口干舌燥、便秘、失眠等。
真正的秋冬养生不应局限于“吃什么”,而是一个涵盖饮食、作息、运动和心理的全面体系。记住,最好的养生永远是顺应自然、适度均衡,而非盲目跟风或走极端。
来源: 河北省健康科学学会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健康河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