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关注脑血管病(俗称“中风”)带来的肢体瘫痪、言语不清时,常常忽略另一个重要的“隐形伤口”——脑血管病情感障碍(也称卒中后情感障碍),简单说就是大脑因卒中(出血或缺血)受到损伤后,直接或间接导致患者出现明显的情绪、情感或行为上的异常变化。它不是患者“想不开”或“性格变坏”,而是实实在在的“脑损伤”带来的后果,是疾病的一部分。最常见的是卒中后抑郁和卒中后焦虑。

其带来的危害不容小觑,主要表现为阻碍康复、降低生活质量、增加复发风险、增加死亡率。

因此,应及早识别、尽早干预。卒中后(可能在发病后几天、几周甚至几个月出现),如果患者持续(通常超过2周)出现以下情况,需高度警惕。

情绪低落。经常感到悲伤、空虚、绝望、无缘无故想哭。

兴趣减退。对以前喜欢的事情(如看电视、聊天、爱好)完全失去兴趣。

精力不足。异常疲惫,即使休息后也难以缓解,觉得做任何事都很费力。

睡眠问题。失眠(难以入睡、早醒)或睡眠过多。

食欲改变。食欲显著下降或暴增,体重明显变化。焦虑不安。

过度担忧、紧张、易怒、坐立不安。自责或有负罪感。觉得自己是负担,毫无价值。

注意力难以集中。思考困难,犹豫不决。

轻生念头。感到活着没意思(严重时出现)。

应注意的是,有些症状(如疲劳、注意力问题)可能与卒中本身或身体康复过程重叠,需要专业医生综合判断。

如何预防与应对?

早期识别。患者本人、家属、照护者都要了解这种并发症的存在,留意情绪行为变化。卒中后常规进行情感状态筛查非常重要。

积极治疗原发病。严格遵医嘱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危险因素,坚持康复训练,促进脑功能恢复是基础。

专业干预。⑴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CBT)、支持性心理治疗等,帮助患者调整认知,学习应对技巧。⑵药物治疗。在医生(神经科、精神心理科)评估指导下,合理使用抗抑郁、抗焦虑药物。

加强社会家庭支持。⑴理解与接纳。认识到这是疾病表现,不是患者“作”或“懒”。⑵耐心陪伴。多倾听、多鼓励,少指责。⑶鼓励参与。力所能及地参与家庭和社会活动。⑷营造积极氛围。保持家庭环境温暖、轻松。

脑血管病情感障碍是卒中康复路上常见的“绊脚石”,应早发现、早干预,帮助患者跨越身心障碍,重拾生活信心,拥抱更美好的未来!

河北省脑血管病防治委员会脑血管病情感障碍分会 唐山市开滦总医院 元小冬

来源: 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