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岁的范阿姨,近6年经常出现胃胀上火,还伴有烧心、胃痛、打嗝、大便不成形等症状,平常睡眠也不好、很难入睡,而且很容易疲劳乏力,饮食稍不慎即加重。

她曾做过胃肠镜检查,被确诊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胃息肉、结肠息肉,接受过内镜下息肉切除并结合抑酸护胃等治疗,但疗效仍不理想,胃肠不适症状缠绵不愈,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范阿姨非常苦恼。经人推荐,她来到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刘祖贻传承门诊寻求中医治疗。

国医大师刘祖贻学术经验继承人周胜强副主任医师接诊后,详细望舌把脉,四诊合参,辨证为寒热夹杂、脾虚胃热证,予以辛开苦降、清胃温脾之法,煎服中药,并嘱日常饮食调理,连续治疗2月余,阿姨症状大为减轻,胃不胀也不痛了,也不容易上火了,身体也有力气,并且大便、睡眠也好了,顽疾终得解决。

【中医如何认识慢性胃肠病?】

慢性胃肠病属于中医“脾胃病”范畴,脾虚胃热是临床常见证候,主要指脾运化功能减弱与胃中积热并存的状态。

从中医视角看,慢性胃肠病高发主要源于现代不良生活方式与先天体质的内在失衡。现代人长期饮食不节是核心诱因。如嗜食冷饮、凉茶、寒性水果,滥用清热解毒中成药、抗生素,损伤脾阳,导致运化无力;嗜食辛辣炙烤、肥甘厚味、暴饮暴食则助长胃热,容易形成脾虚胃热的病理基础。


(▲AI图)

临床上,脾虚胃热患者症状常常具有矛盾性。脾虚表现为运化功能减弱,出现饭后饱胀、大便稀溏或便秘、肢体困重乏力、舌边齿痕、舌苔厚腻等气血不足、湿气重症状;胃热则易引发食欲亢进、烧心、口臭、易上火、心慌、焦虑、入睡困难、舌尖红点等热象。这种脾虚胃热、寒热夹杂的状态若持续存在,则可能发展为慢性胃肠病。

【调理脾胃为什么如此重要?中医如何调理?】

很多人以为,易上火、胃不舒服、拉肚子,只是“小问题”,忍忍就过去了。但其实,脾胃是身体的“发动机”,它负责把我们吃进去的食物转化成能量和营养,运送到全身。如果脾胃出了问题,就像发动机坏了,整个身体都会“罢工”。

古代名医李东垣早就说过:“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意思是,脾胃一旦虚弱,各种疾病就可能接踵而至。国医大师刘祖贻教授据此发展“调五脏以和脾胃,和脾胃以安五脏”之杂病调中思想,强调中焦运化一转,则心、肝、肺、肾皆得濡养。


现代研究也发现,肠道健康不仅影响消化,还和血糖、血脂、尿酸、免疫力、情绪、皮肤、呼吸、神经等多个系统密切相关。 比如,很多人先有胃炎、肠炎、便秘等肠胃问题,后来慢慢出现了糖尿病、高血脂、痛风、甲状腺炎、冠心病、哮喘、湿疹、焦虑、失眠、帕金森等疾病。

其实,这些看似不相关的病,背后可能都有一个共同的“根”——脾胃失调、肠道菌群紊乱。所以,调理脾胃、改善肠道环境,不仅能缓解肠胃不适,还能从源头上预防很多慢性病。就像修好了发动机,车子才能跑得稳、跑得远。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脾虚胃热是常态,因此调理脾胃时,若长期使用清热药物或处方整体偏于寒凉则可能加重脾虚,若长期使用温脾药物或处方整体偏于温热则易加重胃热,形成恶性循环。故中医调理脾胃时,应温中有清、清中有补,清胃温脾并举、寒热同调。

【日常饮食如何顾护脾胃?】

日常饮食,调理脾虚胃热,顾护脾胃,首在饮食有节。中医临床研究所副所长刘芳主任医师指出:饮食调理,牢记“三不要”。

一不过量:脾虚者运化本弱,每餐七分饱即可,留三分空间给脾胃“周转”,过量则积滞化热,可改“少食多餐”。

二不贪凉:西瓜、绿豆、冰饮等凉食物直损脾阳,阳伤则湿聚,宜选谷麦、南瓜、山药等性平味甘之物,温而不燥,润而不腻。


(▲AI图)

三不速咽:狼吞虎咽,食物粗大,胃需加倍研磨,脾需加倍运化,久之必生痰湿胃热,入口三十嚼,一餐十五分,细嚼慢咽是给脾胃“减负”的最佳方法。

专家提醒

刘芳主任医师提醒:中医的精髓在于辨证,如出现明显胃肠病症状时,需寻找专业医师就诊,在明确诊断的前提下,辨证处方,服用中药调理,切不可盲目服药。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国医大师刘祖贻工作室 周胜强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YT)

来源: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