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每年有70万人死于自杀,每40秒就有1人因自杀而失去生命,近年来,我国自杀现象是全球平均数的2.3倍,青少年自杀率全球第一,并呈上升趋势。因此,关注并重视青少年自杀刻不容缓。
青春,是生命中最绚烂的篇章,学生本应在这美好的时光里绽放光彩,然而轻生的阴影却时而笼罩着他们。预防学生轻生,是我们共同的责任,需要家庭、学校、社会携手共进,用爱与关怀为他们筑起坚固的防线。
一、青少年轻生的原因有哪些呢?
青少年发生轻生行为,常见的原因有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
(一)个人因素
1.心理疾病: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障碍是常见诱因,约90%的自杀者存在心理问题,长期情绪低落、绝望感会削弱应对能力。
2.人格特质:内向、敏感、自卑的青少年更易陷入消极情绪,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交支持。
3.青春期矛盾:身体和心理的快速变化带来身份认同困惑,早恋、学业压力等冲突若无法排解,可能引发心理危机。
(二)家庭因素
1.教育方式不当:过度溺爱或严厉惩罚,导致孩子缺乏抗挫折能力;
2.家庭关系紧张、父母离异等,会让孩子缺乏安全感。
3.经济压力:家庭贫困或经济不稳定可能影响孩子心理状态,增加自杀风险。
(三)学校因素
1.学业压力:应试教育下,过重的课业负担、频繁考试和排名竞争,使孩子因成绩不佳产生自我否定。
2.校园欺凌:长期遭受霸凌、孤立,或与师生关系紧张,可能让孩子感到无助和绝望。
(四)社会因素
1.媒体影响:对自杀事件的过度渲染,可能引发模仿行为;网络不良信息也可能加剧青少年的心理困扰。
2.社会环境:社会竞争压力、价值观冲突等,使青少年对生活意义产生迷茫,
3.特定事件触发:如失恋、被老师批评、与同学冲突等突发事件,可能成为压垮学生的“最后一根稻草”,而选择极端方式。
二、青少年轻生时的表现有哪些呢?常见以下变化:
1.言语信号。直接表达如“我不想活了”“我不会再让你担心了”;间接暗示如“我很快就会得到安宁”“没有我会更好”。
2.行为变化。突然整理个人物品、赠送重要财物;回避社交、沉迷网络或危险行为(如自残);学业成绩骤降、频繁旷课。
3.情绪异常。情绪低落、沉默寡言、易怒或过度敏感,对以往兴趣爱好失去热情,常表现出无助和绝望。
4.生理反应。睡眠障碍、食欲不振、疲劳乏力等,可能伴随头痛、胃痛等躯体症状。
三、如何预防青少年轻生行为?预防青少年轻生行为,需要家庭、学校、社会通力合作。具体如下:
1.家庭层面:营造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加强亲子沟通,认同感受,给予无条件的爱和支持;并关注孩子情绪变化,及时发现异常信号,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
2.学校层面:学校要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普及生命教育,培养积极心态;同时建立心理咨询室,及时干预有自杀倾向的学生;加强师生、同学间的互助支持。
3.社会层面:媒体应谨慎报道自杀事件,避免渲染和误导;而社区要尽可能地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组织公益活动,增强青少年的社会归属感。
4.个人层面:青少年要学会自我调节,培养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同时,在遇到困难时要及时向信任的人倾诉,避免独自承受压力。
青少年自杀相关行为包括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准备、自杀未遂和自杀死亡五个阶段。每一个处于自杀风险中的青少年都受到了风险因素和保护性因素的共同作用,二者决定自杀的进展,降低风险因素、增加保护性因素可减少自杀行为的发生。
青少年轻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通过关爱、支持和专业干预,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守护生命的尊严。
作者简介
王会秋,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心理治疗师,系沈阳市安宁医院康复中心主任,沈阳市精神心理康复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沈阳市心理咨询热线工作室负责人。
中国医师协会睡眠专业委员会精神心理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精神康复专委会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老年心理卫生专业委会委员;中国老年学与老年医学学会心理分会常任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社会心理作业学组副主任委员;精神康复专委会科普学组常委;循证康复专委会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科普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华志愿者协会中西医结合专家志愿者委员会精神心理科专业组常委;中国残疾人协会精神康复分会常委;中国精协社区委副秘书长;辽宁省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委员;辽宁省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辽宁省心理咨询师协会常务理事;辽宁省心理咨询师行业协会青少年心理健康专业委员会首届副主任委员;辽宁省“两会”精神心理专委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等。
从医37年,秉承需求层次论下医教研结合,防治康并重理念。擅长以大康复大健康理念,对各类精神心理障碍预防诊断治疗与康复,尤其擅长运用沙盘游戏疗法、绘画心理分析与治疗等心理治疗技术对家庭婚姻及青少年网瘾等心理问题的咨询与治疗。中国康复医学会优秀康复医师,中国康复医学会科普先进个人等。
来源: 科普健康教育工作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