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教师节,朋友圈里充满了对老师们的祝福与感恩。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想送给各位老师们一件礼物,它不是鲜花,也不是贺卡,而是一份关乎教育本质、关乎人类未来的思考。

罗素的预警:教育何以使人愚蠢?

一百多年前,著名哲学家罗素曾经说过:“人类生而无知,但并不愚蠢,而教育使人愚蠢。”

伯特兰·罗素 Bertrand Russell

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我们的直觉反应大概率是抵触的。教育怎么会使人愚蠢呢?它明明是开启民智、传承文明的火炬啊。尤其是在今天这个知识爆炸、信息过载的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教育来帮我们拨开迷雾,不是吗?

别着急。

如果我们把这句话放进人工智能已经渗透到生活方方面面的今天,再细细品味,或许会让你惊出一身冷汗。因为罗素的这句话虽然经历百年,却从未像今天这样锋利,因为它真的切中了这个时代的要害:在一个知识和答案唾手可得的时代,教育的真正价值是什么?我们的教育,是否真的在有意无意中,塑造着愚蠢?

传道·授业·解惑:被颠倒的教育优先级

让我们回到孔子的时代来审视这个问题。孔子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这三个词的顺序,意味深长。因为让我们有点儿陌生的传道,排在了教育的第一位。

**什么是“道”?是世界观,是价值观,是判断力,是我们生而为人的初心。**在我们迷茫的时候,“道”回答了我们为什么要奔向目标的最根本问题。

那么,什么又是“业”呢?业是我们去往目标要用到的方法,在人生的旅途上,“业”就是一双鞋、一辆车或者一艘船。

我们最熟悉的东西是“解惑”。因为解惑可以给我们的具体疑问提供答案,怎么换轮胎,去哪里加油,怎么修好坏掉的船桨……

图源:AI

在我们当下的教育环境中,无论是在学校、家庭还是社会,似乎都将解惑这件事放大到了极致,甚至奉为圭臬。**我们痴迷于答案,痴迷于效率。**人工智能的出现,更是将这种“答案批发”的效率推到了顶峰。从珠穆朗玛峰有多高,到宇宙常数是多少,从万有引力的计算,到爱因斯坦场方程的求解……**任何问题,人工智能都能在几秒钟里给你一个看起来完美无缺的标准答案。**人类恍惚间产生了绝妙的幻觉:我们赢了,而且赢麻了。

于是,“传道”这件无比重要的事情,被悄悄地忽略甚至彻底删除。我们不再关心“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不再追问“这个问题对我们意味着什么?”,我们只关心三件事:答案!答案!以及如何更快地获得答案!

更危险的,是“知识”二字本身带来的迷惑性。你以为知识是客观的,是中性的。但你不知道的是,**知识从来都不是中立的,它有语境、有前提、有立场、甚至有盲区。**在人工智能时代,知识披上了“客观”、“权威”、“数据驱动”的外衣,这让人产生一种致命的错觉:知道就等于理解,检索就等于掌握,复述就等于思考。

不服气吗?那请你现在就点一下文末的“收藏”,我敢保证你会获得一种“拥有了知识”的错觉。**其实,你只是用收藏这个动作,完成了认知闭环。**你的心放下的那一刻,就注定你不会再去关心收藏夹里的内容。

吃灰的收藏夹,图源:AI

罗素如果活在今天,看到我们使用人工智能的方式,恐怕会苦笑着说:“我当年说教育使人愚蠢时,只是想要批判 20 世纪初那些权威崇拜、教条主义、宗教狂热,以及假借教育之名对人们进行洗脑的现象。没想到你们搞出了终极版的答案至上。”

人类文明四次革命:从执行者到定义者

这可不是危言耸听。要理解这场危机的严重性,我们需要将视野拉到更宏大的尺度,回顾一下人类文明的三次重大革命,看看每一次技术浪潮重塑人类社会,并重新定义每一个人类个体的价值的过程。

每一次革命,本质上都在做同一件事:将人类从“执行者”,升级为“定义者”。

农业革命

在农业革命发生之前,人类是食物的执行者。全人类都疲于奔命地采集和狩猎,无人例外。**农业革命之后,人类成了食物的定义者。**他们不再被动寻找食物,而是主动定义什么植物可以种植以及哪些动物值得养殖。围绕这个定义,人类创造了村落、律法和璀璨的文明。

图源:AI

工业革命

在农业文明的支撑下,人类社会的人口总数得以增加,多出来的人就去从事手工业。于是,一大群人成了手工业的执行者。

**工业革命发生之后,人类成了商品的定义者。**人类不再需要亲手制造每一个零件,而是主动定义什么是可以被标准化的,哪些是可以量产的。围绕这个定义,人类建立了工厂、城市,并且开展全球贸易。

信息革命

工业革命之后的人类开始前所未有地重视知识,并且成为了知识的执行者。知识就是力量,就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名言。而我们的大脑也成为了最主要的记忆和计算工具。

但在信息革命发生之后,情况又变了,**因为人类成为了知识的定义者。**人类不再需要背诵整本百科全书,而是努力去定义什么是值得相信的、有价值的知识。从此,知识的边界开始变得模糊,不再单纯指代科学结论和人类共识。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了知识的传播者,甚至算命先生的直播间里,也能飘满了“感谢老师科普”的弹幕。

终于有一天,分辨知识的真伪成了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难题,掌握更多正确的答案,才能适应这个信息过饱和的世界。

人工智能革命

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的余波犹在,人工智能革命就来了。在此之前,人类是答案的执行者,通过学习和推理来解决问题。革命之后呢?人工智能正在接管所有存在固定路径的答案生产。只要你想要,大多数答案都唾手可得。

那么,人工智能的时代,我们要定义什么?答案是,我们要成为问题的定义者:定义“什么问题是值得问的”。

看明白这个脉络,我们再回头看罗素那句话,就可以翻译得更精确了:当教育还在训练人去做即将被环境淘汰的事,它就是在系统性地制造演化滞后型的愚蠢。

而我们今天最焦虑的,莫过于此。

重塑教育:守护人类最后的优势

我们的教育系统,还在疯狂训练“记忆知识”、“复述答案”、“掌握标准解法”,这能力在人工智能时代,几乎不具备任何竞争力。**而真正稀缺的、决定人类未来价值的能力——敏锐观察世界的能力,提出好问题的能力,发现规律的能力,跨界整合的能力,在不确定性中寻找新路径的能力……**很多人已经意识到这些能力的重要,但教育系统的反应却过于迟钝。

更残酷的现实是:孩子们与生俱来就拥有这些面向未来的宝贵能力,但我们的教育体系,却在一步步、系统性地将它们修剪掉。

回顾一下教育的演化史,你会发现这并非某个时代的失误,而是一种历史的惯性。

**农业时代,教育强调服从与重复。**孩子天性好奇、爱问为什么,但一个稳定的农业社会需要的是遵守农时,春种秋收。最好的品质就是埋头苦干和墨守成规。于是,教育开始压制探索,鼓励尊崇。

**工业时代,教育强调标准化与效率。**孩子天性各异,禀赋不同。但流水线需要的是同一时间、同一动作、产出同一标准的零件。于是,教育开始用统一的课程、统一的考试、统一的评价,将多姿多彩的个体,打磨成规格一致的产品。这扼杀了对个体差异价值的尊重。

很遗憾,信息时代的到来过于迅猛,导致我们的教育尚未做出快速反应。当我们的教育还在思考信息时代的人才是什么样子时,人工智能时代的大潮就已经汹涌而来了。

**孩子天生会观察、会联想,能从混乱中自己找出规律。**但学校却把“知道得多”、“答得快”当成竞争优势。把“关键词提取”、“模板套用”和“掌握得分技巧”当作技能。对效率的无尽追求,把孩子们的深度思考,压缩成了浅层的条件反射。这扼杀了孩子们深度理解知识背后规律的最后机会。

图源:AI

孩子们天然擅长什么?

他们擅长提一些看似无厘头却直击本质的问题。比如: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时间可以倒流吗?……

他们擅长在没有规则的游戏中,自己创造规则。比如:我想到了一个新玩法……

他们擅长把毫不相干的东西联系起来,产生全新的意义。比如:光热电站的那些反光镜,可以用来当望远镜看星星吗?

这些,恰恰是人工智能最难模仿、最无法规模化复制、最闪耀着人性光辉的能力。

如果我们坚持:

把深刻的问题,变成 ABCD 的选择;

把自由的探索,变成各种公式化的套用;

把独特的创造,变成对高分范文和获奖作品的模仿;

把宝贵的困惑,变成需要马上用答案消灭的缺陷……

那我们就培养不出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我们是在竭尽全力,培养追求效率、避免错误、服从指令、输出标准品。最可悲的是,这个时代,不需要这样的人,即便孩子们付出了难以想象的辛苦,也毫无意义。

这不是教育,这是对这个时代的系统性误判!

写到这里,我想您一定明白了,为什么我们要在教师节的时候,把这样一篇文章写给敬爱的老师。

因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个时代的老师,正从知识传播的执行者,转变成科学精神的守护者。**因为,除了好奇、探索、质疑和创造,人类已经没有其他真正的优势可言。

在这个时代,我们需要的是**“清醒的提问者”、“勇敢的探索者”和“能与新智能共舞的创造者”。**我们花了一个世纪的时间担心机器人的反叛,现在,那些会说话的人工智能根本无意反叛,但人类却跪倒在海量的知识面前,迷茫无助,无法自拔。

**尊敬的老师,您正站在人类能力演化的最前线。**您手中传递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火炬,更是在守护人类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探索欲的火种。

在人工智能的巨浪迎面扑来的时候,您的角色,从未如此重要。

祝您,教师节快乐!

来源: 科学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