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是众所周知可能危及生命的疾病,但“小中风”未必有多少人了解,而现实中“小中风”却能惹出大麻烦。

女子“小中风”发作后没在意

3天后突发大面积脑梗

52岁的李阿姨是社区食堂的厨师,那天她正在切菜,突然手一抖,菜刀掉了下来。她靠在墙上坐了几秒,脸色发白,说话也有些含糊

厨房里其他人吓了一跳,正准备打120,李阿姨却突然“恢复正常”了,还笑着说是“低血糖”。她家人听说后也没太在意,觉得“人都恢复了,肯定没事”

不料,就在“没事”后的第3天,李阿姨早起时突然摔倒,半边身体动不了,说不出一句话。入院后经CT检查,发现是脑梗,且面积不小,已经错过了溶栓时机。

卒中发生后的4.5~6小时是救治的黄金期。静脉溶栓及动脉取栓治疗能够最大程度减轻脑部损害,使致残率降低40%。

什么是“小中风”?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俗称“小中风”,是指由局部脑或视网膜缺血引起的短暂性神经功能受损。发作时通常只持续几分钟,大多数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会在1小时内消失,最长不超过24小时

“小中风”多数发生在50~75岁的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它的发病与动脉硬化有关。

“小中风”与脑梗死有区别

  • **“小中风”:**血管暂时堵塞,血流恢复后症状消失。
  • **脑梗死:**血管彻底堵死,脑细胞永久坏死。

也就是说,发生“小中风”的一小段时间内,血栓只是“路过”了脑血管,没有完全堵死。不过,正因为它恢复得快,很多人会把它当成“犯困”“低血糖”“颈椎不好”,甚至觉得是“累的”……实际上,这恰恰是大脑下达的“最后通牒”。

研究显示,有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轻微卒中的患者,5****年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会增加,严重或将致残、致死。

出现哪些情况需警惕“小中风”?

  • 面部看起来不对称或一侧下垂。
  • 一侧手臂或腿感觉无力、麻木或麻痹。
  • 说话不清、语无伦次或不能理解他人的话。
  • 单眼或双眼失明、复视。
  • 头晕、失去平衡或动作不协调。
  • 无明显诱因突发剧烈头痛。

“小中风”后必做3件事

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神经内科三病区黄晓松主任医师提醒,如果患者能在第一次“小中风”发作后做个脑血管影像,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控制好血压、血脂、血糖,再调整生活方式,后面的“大中风”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所以,“小中风”发作后,务必引起警惕。

紧急就医评估

首选前往有“卒中中心”的医院,经医生评估后进行相关检查。

“小中风”预示着脑组织内可能已有不可逆转的脑血管损害,需进行全面的病因学评估,找出发病原因,才能制定精准的二级预防方案,预防致残性严重脑卒中事件发生。

进行针对性治疗

大多数“小中风”都与血管中形成的暂时性血栓有关,通常病因与脑内小动脉硬化闭塞相关,它的治疗基于抗血小板药物,同时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危险因素。

特殊情况下,“小中风”也可能是因为某侧颈动脉发生严重狭窄,脑组织血流灌注不足所致,这种情况可能需要神经介入手术或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来解决。

长期预防

▶控制慢性病

想要预防“小中风”的发生,就得积极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病。

建议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年进行规范的脑卒中筛查

健康生活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多吃高膳食纤维的食物,以及戒烟限酒等。

科学运动

广东省中医院脑血管病专科主任医师尤劲松表示,快步走对降低中风风险特别有用。在12分钟内走完1公里的距离,这个速度可以让心肺功能得到有效增强。

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每天可快走半小时到1小时、每周运动5次以上。快步走时应以微微出汗、稍感觉到累为标准,第二天起床不觉疲劳即可。

国家应急广播提醒

立秋以后

一些地区气温开始下降

心脑血管疾病渐渐增多

此时一旦出现意识障碍、偏瘫、

失语、肢体麻木、头晕等症状

不管是否为“小中风”发作

都应第一时间就医检查

以免错过溶栓黄金期

酿成严重后果

来源:国家应急广播综合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广东广播电视台《有请大医生》、健康报

来源: 国家应急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