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华今年刚满六岁,正是调皮爱动的年纪。这天,妈妈在卫生间打扫卫生,她往马桶里倒了洁厕剂,转身去拿刷子的功夫,突然听到小华“哇”地一声大哭起来。妈妈跑过去一看,小华正抓着那瓶蓝色的洁厕剂,嘴角还挂着白色泡沫,小脸皱成一团,疼得直掉眼泪。就这么一眨眼的时间,原本用来清洁马桶的东西,却把孩子的食管给灼伤了。

像小华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每年,全世界都有上万名小朋友,因为不小心误喝了家里的腐蚀性液体而受伤。家里常见的清洁剂、通下水道的疏通剂,甚至纽扣电池,如果被小孩子拿到嘴里,短短几秒钟,就能把他们娇嫩的食管烫出伤口。这些东西看着普通,对孩子来说却像危险的“隐形炸弹”。

家庭中的“食管杀手”:潜伏的危险品

我们的家中,潜藏着诸多看似普通却极具腐蚀性的物品,它们常常因为鲜艳的包装、熟悉的瓶子而被孩子误认为是饮料或糖果:

1.强酸类

洁厕剂/管道疏通剂(浓盐酸/硫酸/磷酸)、汽车电池液(浓硫酸)、部分除锈剂

2.强碱类

下水道疏通剂/颗粒(固态氢氧化钠/钾,遇水产热致液化性坏死)、烤箱清洁剂、高碱性洗衣液/凝珠(pH>10,损伤食管)、纽扣电池(高危!):卡喉后泄漏强碱电解液,2小时内可致穿孔、致命性大血管瘘

3.其他

高浓度含氯漂白剂、强力去污剂等(腐蚀性较弱但仍可致伤)。

灼烧的后果:食管腐蚀性烧伤的病理与分度

腐蚀性物质吞服后,口腔、咽部首遭损伤,食管受创最重,尤其三个生理性狭窄处易滞留腐蚀物。

损伤机制:强酸致凝固性坏死、形成焦痂;强碱引发液化性坏死,渗透深,可致食管全层坏死穿孔;纽扣电池兼具碱性腐蚀、电化学灼伤与热损伤。

损伤分度(内镜下):Ⅰ度仅粘膜充血水肿,可自愈;Ⅱa度粘膜糜烂出血,有狭窄风险;Ⅱb度环周溃疡坏死,高度易狭窄;Ⅲ度大面积坏死伴穿孔,多需手术,必留严重狭窄。

识别与判断:食管腐蚀性烧伤的诊断

时间即生命,早期识别诊断关键:

1.症状:口咽等部位剧痛、流涎、拒食水、声嘶咳嗽、恶心呕吐(带血或坏死物)、发热、呼吸困难(需紧急处理)。

2.检查:口腔查黏膜损伤(口腔与食管损伤程度未必一致);监测生命体征。

3.内镜:吞服后12 - 48小时为检查黄金期,可明确损伤范围、深度及穿孔情况,超5 - 7天穿孔风险高。

4.辅助:胸/腹X线或CT排查穿孔等(纽扣电池需立即拍片定位);实验室评估感染、电解质等。

与时间赛跑:食管腐蚀性烧伤的治疗

治疗原则:终止损伤、防并发症、稳生命体征、促愈合、防狭窄。

1.院前急救:去口中残留物,勿催吐、盲目中和,清醒能吞咽者可少量饮清水或牛奶(<120 - 240ml),尽快送医并带误服物容器。

2.院内急诊:先评估ABC,保障气道;静脉补液、止痛、肠外营养,用PPI抑酸;抗生素按需用,激素仅用于严重喉水肿等;穿孔等并发症紧急手术,纽扣电池内镜取出。

3.防食管狭窄:严重烧伤早期放鼻胃管;狭窄形成期用食管扩张术(内镜下多次操作)、支架置入(用于复杂狭窄);扩张无效等情况行食管替代术、食管旷置+胃造瘘等外科手术。

长路漫漫:食管腐蚀性烧伤的预后

食管腐蚀性烧伤预后受损伤深度、范围、腐蚀剂特性、就医及时性及并发症等因素影响:

Ⅰ度:1 - 2周愈合,无狭窄,预后佳。

Ⅱa度:有轻度狭窄风险,或需少量扩张,多预后良好。

Ⅱb/Ⅲ度:几乎必狭窄,需长期反复扩张,甚至食管重建。长期并发症多,如食管狭窄致吞咽困难等、运动功能障碍、瘘、营养不良、癌变风险增,需终身随访。

纽扣电池损伤:即便及时取出,致残致死率也极高。

守护未来:预防是终极防线

预防儿童误服腐蚀性物品关键措施:

1.安全存放:家用化学品等危险品置于1.5米以上带锁柜,低处橱柜装儿童安全锁,设专用储物柜。

2.保持原包装:勿将腐蚀性液体分装至食品容器,优先选小包装。

3.用后归位:使用时不离视线,用完清洁瓶口后立即放回上锁高处柜。

4.清理泄漏:及时彻底清理泄漏物。

5.选安全品:优先选儿童安全包装产品,用腐蚀性小的替代品。

6.电池处理:废弃纽扣电池粘裹回收,确保玩具电池仓盖牢固。

7.安全教育:对有认知能力的孩子说明物品危险性,教育不随意入口。

8.提高警惕:看护人增强意识,外出留意环境,社区和医疗机构加强宣传。

结语

食管腐蚀性烧伤,尤其是强碱灼伤和纽扣电池损伤,是威胁儿童健康甚至生命的严重急症。它带来的不仅是吞咽时的剧痛,更可能伴随终身的狭窄、反复的手术以及不可磨灭的心理阴影。每一次悲剧的发生,往往源于几秒钟的疏忽和危险品存放的不当。

预防,远胜于任何高明的治疗。将家中的“隐形杀手”牢牢锁在高处,保持原包装,使用后立即归位,教育孩子认识危险——这些看似简单的措施,是守护孩子娇嫩食管最坚固的盾牌。让我们共同构筑安全的家庭环境,别让一瓶清洁剂、一颗小电池,灼痛了孩子的喉咙,也灼伤了家庭的未来。孩子的每一次安全吞咽,都是对父母悉心守护的最好回报。

作者:岳振华、王明东(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胸外科)

第一作者简介

岳振华,男,住院医师,医学硕士。2023年毕业于山西医科大学,毕业后曾就职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崇明分院胸外科,任职期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完成6个月进修;目前就职于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胸外科。擅长胸外科常见病的诊治,包括胸部外伤、气胸、胸腔积液、肺癌、肺部结节、食管癌及纵隔肿瘤等。学术成果方面,发表科普文章2篇、核心期刊论文1篇、SCI论文1篇。

来源: 科普健康教育工作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