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作为中医药理论体系的核心载体,其真伪优劣直接关系临床疗效与用药安全。历代医家对药材鉴别积累了丰富经验,《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典籍均设有专篇论述。本文精选22种常用药材,结合传统鉴别术语与现代实践经验,系统解析鉴定要点。

一、根及根茎类药材
1.人参(五加科)
鉴别特征:主根呈“人”字分叉,具“芦碗”(茎痕)、“珍珠点”(须根痕)。横切面形成层环明显,具“菊花心”纹理。《本草纲目》载:“生用气凉,熟用气温”,生晒参断面黄白色,红参角质半透明。
2.当归(伞形科)
断面特征:黄白色至淡黄棕色,“朱砂点”(油室)明显,形成层环深棕色,具浓郁特异香气。《本草衍义》强调“头破血,身和血,尾止血”,传统分部位入药。
3.黄芪(豆科)
性状鉴别:表面淡棕黄色,具纵皱纹及横向皮孔。质硬而韧,断面纤维性强,“金盏银盘”(皮部黄白,木部淡黄)特征显著。常见伪品红芪断面无裂隙,豆腥味弱。
4.川贝母(百合科)
鉴别特征:类圆锥形,外层鳞叶2瓣,“怀中抱月”形态典型,底部平凹。气微,味微苦。伪品平贝母顶端开裂,基部突出。
5.何首乌(蓼科)
断面鉴别:生品具“云锦纹”(异型维管束),制首乌表面黑褐色,断面角质样。伪品芭蕉根断面无云锦状花纹,味涩。
二、果实种子类药材
1.枸杞子(茄科)
传统鉴别:表面鲜红至暗红,顶端有“白点”(柱头痕),果肉柔润,种子20~50粒。伪品河北大枸杞种子数少,味甜腻。
2.砂仁(姜科)
阳春砂特征:椭圆形,具三钝棱,表面密生刺状突起。气芳香浓烈,味辛凉微苦。《开宝本草》载:“缩砂蜜形似白豆蔻”。
3.五味子(木兰科)
北五味特征:表面紫红,呈不规则皱缩,果肉柔软。种子肾形,具油脂样光泽。南五味子粒小,表面棕红至暗棕。
4.山楂(蔷薇科)
饮片鉴别:生山楂外皮红棕色,具灰白小斑点。炒山楂表面焦褐色,焦山楂可见焦斑。伪品山林果果核大,果肉薄。
5.苦杏仁(蔷薇科)
水试法:正品水浸后种皮膨胀脱落,可见子叶2片。桃仁呈扁长卵形,顶端尖,基部钝圆。
三、全草类药材
1.薄荷(唇形科)
鲜品特征:茎方柱形,叶对生,揉搓有特异清凉香气。干品叶多皱缩卷曲,叶脉网状下陷。
2.麻黄(麻黄科)
草麻黄鉴别:细长圆柱形,节间长2~6厘米,鳞叶裂片2。断面髓部红棕,朱砂点明显。木贼麻黄节间短,鳞叶裂片2~3。
3.广藿香(唇形科)
显微特征:非腺毛1~5细胞,具壁疣。气香特异,叶卵形,边缘具钝齿。伪品藿香叶片较薄,香气淡。
四、动物类药材
1.鹿茸(鹿科)
花鹿茸特征:具1个侧枝称“二杠”,主枝长17~20厘米。外皮红棕,密生红黄茸毛。马鹿茸分枝多,体轻。
2.阿胶(马科)
传统鉴别:断面光亮,对光透视呈半透明琥珀色。伪品杂皮胶断面不光亮,有腥臭味。
3.全蝎(钳蝎科)
道地特征:完整者头胸甲与前腹部呈扁平长椭圆形,后腹部尾刺带毒腺。盐霜过重者可能掺伪。
五、矿物类药材
1.朱砂(辰砂)
传统鉴别:鲜红色,条痕呈朱红色,体重,质脆。伪品银朱为人工合成硫化汞,色艳红,条痕橙红。
2.石膏(含水硫酸钙)
煅制品鉴别:生石膏纵断面具绢丝样光泽,煅石膏呈白色粉末状。伪品方解石遇盐酸剧烈起泡。
六、其他类药材
1.茯苓(多孔菌科)
经验鉴别:体重坚实,断面颗粒性,嚼之粘牙。伪品淀粉制品遇碘变蓝。
2.金银花(忍冬科)
显微特征:花粉粒球形,具3孔沟。伪品山银花腺毛头部多细胞。
3.冬虫夏草(麦角菌科)
道地特征:虫体似蚕,表面深黄至黄棕色,子座单生。伪品凉山虫草环纹不明显。
4.西红花(鸢尾科)
水试法:正品浸水后呈黄色,直线下沉,水面无油状漂浮。伪品染色制品水染红色。
药材保存与选购要点
1.不同特性药材的保存诀窍。辛香类药材(薄荷、砂仁)需密封防挥发;甘味药材(枸杞子、大枣)需防潮防蛀。
2.道地性原则。遵循“四大怀药”“浙八味”等道地概念,如杭菊、宣木瓜等。
3.传统鉴别歌诀应用。“槟榔皮松纹,大黄星点明,何首乌云锦纹,苍术朱砂点”。
4.现代技术辅助。DNA条形码技术可鉴别川贝母等易混淆品。
中药材鉴定是融合“形、色、气、味”四诊的综合性技术,既要掌握“党参狮子头,防风蚯蚓头”等传统术语,又要结合显微鉴定、理化分析等现代手段。建议普通民众在专业药师指导下用药,确保“辨状论质”的科学性与安全性。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药学部 唐耀辉

来源: 唐耀辉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