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案分享
邹旭诊室故事
69岁的卫先生体检中发现胆囊内泥沙样结石形成,同时伴有消化不良、口苦、眠差等症状,患者为寻求中医治疗以缓解症状,排石泻浊利胆以及调整全身脏腑功能,于2023年11月至广东省中医院邹旭教授的疑难杂病门诊就诊。
患者就诊时自述平素易消化不良、血压偏高,刻下症见疲乏,右上腹部疼痛,口苦,恶心,眠差,大便偏烂,舌嫩红,苔黄腻,脉滑数,尺脉弱。我院2023年11月腹部彩超可见:胆囊内见强回声团堆聚,范围约30mm*12mm,后方不伴声影,可随体位改变而活动,此外,胆囊内另见弱回声沉积,范围约61mm*22mm,后方声影不明显,可移动;超声提示强回声团堆聚为胆囊多发结石声像,胆囊内弱回声沉积则考虑胆泥沉积。
邹教授结合患者症状、病史及辅助检查结果,西医诊断为胆囊结石,同时四诊合参,中医诊断为胆石病,辨证为痰火积滞证,病位在胆、肝,涉及脾、胃,病性属虚实夹杂。因此,治疗上以疏肝利胆、清热利湿消石为法,方选三金二石汤、渗湿和里汤、归一饮、小柴胡汤加减。其中,三金二石汤清利湿热消石,渗湿和里汤清热利湿、健脾调胃,使水湿痰浊之邪从小便排出,归一饮升发元气,小柴胡汤疏肝和胃、利胆清热,同时配以豆蔻行气化湿开胃,土茯苓清热利湿通络,淡竹叶利尿清热泻火、黄柏清利下焦湿热,葛根升阳解毒,共14剂,并嘱患者清淡好消化饮食,少食油腻,调畅情志,多适当运动,多晒太阳。
2024年5月患者复诊,述诸症状较前改善,现无明显胁痛发作,近期血压控制可,刻下症见舌嫩红,苔黄腻,脉弦滑数。5月复查腹部彩超视胆囊内范围约40*13mm回声团堆积,内见数个强回声团,后伴声影,可见胆囊内回声团范围较前缩小。邹教授考虑中药消石、排石治疗有效,而当下体内尚有痰湿、瘀热阻滞停留,遂于前方用药基础上加强清热利湿祛瘀以巩固治疗,予羚羊角粉清肝火解毒,皂角刺理气散结消肿,赤芍清热凉血祛瘀,乌梅清热生津敛阴,共28剂。
2024年8月患者复诊,诉现已无右胁部疼痛,口苦较前明显缓解,大小便调,舌红,苔黄稍腻,脉滑。7月复查腹部彩超视胆囊内可见范围约40*11mm回声团堆积,内可见数个强回声团,较大约12*5mm,后伴声影。邹教授于前方去皂角刺,加佩兰芳香醒脾开胃,促进消化功能,青蒿养阴透邪,绵茵陈清热利湿,帮助胆汁排出,共28剂。
后患者定期于邹教授门诊处复诊并根据刻下状况调整用药,至2025年3月复诊,查腹部彩超示胆囊内范围约26*12mm强回声堆积,后伴声影,可见胆囊内回声团范围较前明显缩小。现已无明显不适,精神可,纳可,眠多梦,大小便调,舌嫩红,苔黄微腻,脉滑数。邹教授考虑中药治疗有效、稳定,于前方中去猪苓、石膏,加芒硝泻热通便,土茯苓清热解毒通络,广木香行气健脾和胃以继续巩固疗效。
临证经验
邹教授指出,胆囊结石在中医中属“胆石症”、“胁痛”、“黄疸”等的范畴,其病因病机常由情志不遂,饮食失调,或蛔虫内扰,以致肝失疏泄,肝胆气机不畅,气滞血瘀,郁久化热,此外中焦脾胃运化失司,湿浊内生,湿热郁结于肝胆,湿热瘀毒与胆汁互结,日久而成砂石,砂石阻滞,胆腑气机不利,不通则痛,故发为右胁肋部疼痛。本病病位在胆、肝,但与脾、胃密切相关,《四圣心源》中描述了四者间的关系:“土之所以升降失职者,木刑之也。木生于水而长于土,土气冲和,则肝随脾升,胆随胃降,木荣而不郁。土弱而不能达木,则木气郁塞,肝病下陷而胆病上逆”。本案中患者肝失疏泄,肝气不舒,横逆犯脾,脾虚湿困则发为疲倦,湿瘀互结,以成砂石,砂石阻滞,胆气不通则右侧胁痛,胆属少阳,少阳枢机不利则口苦、恶心,痰火上扰、心神不宁则眠差,湿热蕴于肠道则大便偏烂,舌嫩红、苔黄腻、脉滑数均为体内湿热壅盛之象。在辨证论治方面,邹教授承邓老之学术经验,临床常以疏肝利胆、清热利湿、调中祛瘀为治法以消石、排石,常用三金二石汤、渗湿和里汤、小柴胡汤等方剂。此外,根据患者体质、病情的不同,针对性进行药物加减治疗。
胆囊结石小科普
胆囊结石是由于胆汁成分异常和胆道运动功能失调共同作用所致的胆道系统疾病,可以表现为无症状性胆囊结石和症状性胆囊结石,二者可是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胆囊结石主要见于成年人,发病率在40岁后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女性多于男性;当下,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日渐升高,其发病率也逐年上升。胆囊结石的形成通常与胆汁浓度过高、饮食中脂肪含量较多、体重快速变化、既往代谢性疾病等因素相关。大多数胆囊结石患者平时并没有明显不适,往往是在健康体检时意外发现结石的形成。无症状者建议每半年复查B超,若结石过大或胆囊萎缩,需遵医嘱评估手术必要性。而当结石在胆囊内移动或堵塞胆道时,可能引发急性胆囊炎症,导致出现右上腹疼痛、发热、右背部放射痛、黄疸、恶心等症状,此时宜立即就医处理。
日常调养
1.调畅情志:中医认为“肝主疏泄,忧思气结则胆郁”,长期焦虑、抑郁易诱发胁痛,建议通过听舒缓音乐、深呼吸或按压太冲穴疏解肝郁,保持情绪舒畅平和。
2.节制饮食:宜少油腻,重清淡,忌暴饮暴食,减少动物内脏、油炸、辛辣及高胆固醇食物摄入,避免加重肝胆负担。
3.适度运动:每日散步30分钟或练习八段锦“调理脾胃须单举”、“摇头摆尾去心火”等招式,促进肝胆气血流通,避免久坐久卧致气滞血瘀。
4.规律作息:中医认为晚上11点至凌晨1点是足少阳胆经循行活跃的时段,因此宜每天11点前入睡,保证7-8小时睡眠,让胆囊规律“工作”。
5.定期检查:胆囊结石患者需定期复查监测体内结石变化,按医生建议进行治疗和调理。
6.健康注意:胆囊结石患者若出现持续右上腹剧痛、发热或黄疸,需警惕急性胆囊炎、胆总管阻塞、胰管阻塞的发生,应立即就医处理,有效减少急性发作带来的机体损害。
来源: 广东省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