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茶,千般味!

有人爱绿茶的鲜爽,

有人喜欢红茶的甜醇,

有人钟情乌龙茶的花果香。

这些令人沉醉的滋味,

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科学家们用科技和实验数据,

揭开了茶汤滋味的神秘面纱。

今天,

我们带您走进茶叶的“分子世界”,

探秘舌尖上的科学!

一、茶汤滋味的“化学乐团”

茶汤的滋味,是数十种化合物共同演奏的“交响乐”。它们各司其职,有的负责“高音”的鲜爽,有的演绎“低音”的醇厚,还有的用“余韵”勾人回味。

1苦与涩:风味“硬核”担当

苦味主力:茶汤的苦味主要源于以下成分:嘌呤碱(咖啡碱、可可碱、茶叶碱、苦茶碱)、酯型儿茶素、花青素类、茶叶皂苷、苦味氨基酸及部分黄烷醇类。其中,咖啡碱含量约占茶叶干重的2%-5%,是茶汤苦味的重要贡献者。

涩味奥秘:涩味则主要源于茶多酚类(如儿茶素、酚酸、缩酚酸等)以及黄酮醇苷类物质(如槲皮素、山奈酚等),与唾液蛋白结合后产生收敛性涩感。有趣的是,适当的涩味能提升茶汤的层次感,但过量则会“锁喉”。

2鲜与甜:自然的馈赠

鲜味担当:茶叶里目前分析到有三十余种氨基酸,其中茶氨酸(占茶叶氨基酸的50%以上)是绿茶鲜爽感的关键物质。研究显示,茶氨酸还能舒缓神经,喝茶提神不伤身的秘密就在于此。

甜味来源:加工中糖类物质分为葡萄糖、果糖等等,带来直接甜味。 同时,茶叶中也有甜味氨基酸,贡献甜味。

二、工艺如何“改写”茶汤风味

同一片茶树鲜叶,经不同工艺加工,竟能化身六大茶类,滋味天差地别!

1绿茶:锁住春天的鲜爽

绿茶加工的关键工艺是杀青,高温杀青瞬间钝化酶活性,这阻止了鲜叶酶促氧化,从而保留了鲜叶许多天然成分。换句话说,绿茶中具有大量的儿茶素,鲜爽突出,略带青草香。

2白茶:自然的极简主义

白茶加工最少,关键工艺是萎凋。不炒不揉,靠日光或室内自然萎凋,保留茶叶原始形态。白茶毫香清鲜,汤色浅黄,甜感明显,兼具抗氧化与清凉感。

3黄茶:闷出来的“金黄醇厚”

黄茶的关键工艺是闷黄,闷黄分为湿闷和干闷。湿闷是将茶叶包裹在湿热环境中(50-60 ℃),促使多酚类物质轻微氧化,叶绿素降解。这样加工后的黄茶茶汤金黄透亮,苦涩感降低,滋味醇和甘甜,带有独特的“熟玉米香”。

4 乌龙茶:半发酵的平衡艺术

乌龙茶关键工艺为做青(摇青+晾青),使叶缘轻度氧化,形成“绿叶红镶边”。部分氧化的儿茶素与橙花叔醇等芳香物质结合,成就“七泡有余香”的花果韵。

5红茶:发酵催生的醇厚

红茶加工的关键工艺是发酵,揉捻破坏细胞壁后经过发酵,即多酚氧化酶催化茶多酚氧化为茶黄素、茶红素。茶黄素(“茶中软黄金”)赋予茶汤鲜爽度,茶红素带来醇厚甜润滋味。

6黑茶:微生物的魔法

渥堆发酵中,冠突散囊菌等微生物分解多酚类物质,同时渥堆发酵后,儿茶素高度氧化聚合形成茶褐素,使得苦涩物质大幅减少,甜醇滑厚,陈香独特。

三、结语

茶叶品质的形成,是阳光、雨露、土壤的凝结,是匠人指尖的温度,更是化学分子与人类感官的浪漫邂逅。滋味的感受,是自然馈赠与人类智慧的结晶。下次品茶时,不妨细品每一口滋味,感受背后复杂的化学“交响乐”。当我们端起茶杯,不仅是在品味一杯饮品,更是在体验一场跨越科学与文化的盛宴。

图源:《茶艺培训教材 Ⅰ 》十大烹茶法

来源: 中国茶叶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