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到了,时不时有新闻报道:有人身上突然发现了小黑点,粗看还以为是长了新的色素痣,或者皮肤不小心抓破的结痂改变。

脖子被蜱虫叮咬后的样子/图源:科普中国

但是,凑近了仔细观察,会发现这种小黑点是突出于皮肤表面的,周围甚至隐隐发红,实际上这种就是蜱虫叮咬的情况,需要尽快处理。

蜱虫叮咬后

会出现哪些表现?

蜱一旦埋入人体皮肤,将唾液注入伤口,开始吸血,就会慢慢变得鼓胀,如果不加入外力,蜱虫会自己吸饱血液后才自行脱落。

1、局部症状

蜱虫叮咬后最常见的反应是叮咬处可能出现轻度的红肿、瘙痒、疼痛感,部分叮咬区域出现硬结、丘疹或者溃疡结痂改变。因为蜱虫吸血过程可能会持续数小时,也可能被人发现的时候,蜱虫还没有脱落,外观就是一个越来越大的黑色皮疹。

2、过敏风险,严重可致命

部分敏感个体在被蜱虫叮咬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蜱虫的毒液出现过敏反应,比如后续出现荨麻疹,严重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过敏性休克等情况。

3、蜱麻痹风险

甚至部分蜱虫唾液毒素在蜱叮咬人体后 4-7 天开始引发“蜱麻痹”的情况,也就是大部分这类患者可能出现

双下肢进行性肌无力、步态不稳。肌无力的症状逐渐慢慢波及上肢、颅神经等,甚至可能出现呼吸肌无力,若不干预最终可能导致患者死亡
在蜱麻痹出现前,部分患者会出现感觉异常、乏力、易激惹、躁动、肌痛等前驱症状,但通常无发热,没有神经感觉或认知改变,所以一旦出现了明确的蜱虫叮咬迹象,后续一周内都需要重点关注有无“蜱麻痹”的风险。

4、疾病传播的风险

蜱虫叮咬还可能导致一些疾病的传播,比如:

● 莱姆病(通常容易出现关节炎、神经系统损害);

● 森林脑炎(一种病毒性疾病,可导致脑膜炎、瘫痪甚至死亡)

●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严重时可致多器官衰竭);

● 其他(巴贝斯虫病、蜱传回归热等)。

5、改变过敏体质的风险

另外,蜱虫叮咬可能会改变患者的过敏体质,使得部分人在蜱虫叮咬后可能对某些红肉过敏(红肉主要是指牛肉、羊肉、猪肉等),导致进食红肉后可能存在迟发性过敏反应。

疾控专家提醒,近期外出游玩一定要防范蜱虫的叮咬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消毒与有害生物防制所所长张勇介绍,用酒精去浇或者用打火机烫都不是特别科学,也不要用力去拔,因为它有一个假头,很容易断在皮肤里面。可以使用尖头镊子去除,操作时镊子尖尽量靠近皮肤,紧紧夹住蜱头部或靠近头部的地方,顺着方向拔出蜱虫,也可以去医院处理。

专家提醒,如被叮咬后两周之内没有出现发烧,仅为局部红肿、皮疹,可进行局部持续碘伏消毒。如两周内出现了发热,应该立即就医。如果叮咬部位出现了环形红斑,要考虑莱姆病感染风险,可前往北京友谊医院热带病门诊进行抗体检测。在外出游玩时做好防护,可以有效防止蜱虫叮咬。

张勇说,到野外建议穿长裤,把裤脚扎进袜子里,避免它直接叮咬到腿部裸露的皮肤,尽量穿浅色的衣服,你会第一时间发现它。可以在裸露的皮肤上喷一些驱避剂,从野外回家之后第一时间检查自己,如果有发热或者皮疹,第一时间就医。

来源:北京新闻、BRTV新闻、央视网

来源: 北京新闻、BRTV新闻、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