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与《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并列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被尊为“医家之宗”。是以黄帝与岐伯问答形式,系统阐述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等理论。其中,岐伯是轩辕黄帝时期最有声望的医学家、道家名人,精于医术脉理,后世尊其为“华夏中医始祖”。今年6月26~28日,“科创中国”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技术与“国家继教项目”中国心肺复苏生存环培训班,恰好在甘肃省庆阳市人民医院举办,参会专家们在岐伯故里,庆阳市重新研读《黄帝内经》,进一步加深了对生命与健康规律的理解。尤其是岐伯“未病先防”的学术理念,“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作为中医“治未病”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强调在疾病尚未发生时主动采取预防措施,以维护健康、避免疾病发生。据于岐伯“治未病”理念,和预防为主的健康观,我们瞄准危害国人生命的最大元凶——心脏骤停,提出了构建中国预防心脏骤停心肺复苏生命支持体系的"三防"理念(防止未心、防控欲心、防变己心);可谓是《黄帝内经》"治未病"思想的创新性转化,对于落实中国心肺复苏“生存环”理论具有重大临床意义和社会价值。
防"未心":源头截流,破除心脏骤停高危习性
1. 行为干预靶点
"四高"代谢管理:针对高盐(>5g/日)、高糖(游离糖>25g/日)、高脂(饱和脂肪<10%总热量)、高尿酸(血尿酸>420μmol/L)制定阶梯式干预方案,推荐采用"5-3-1"运动法则(每周5次、每次30分钟、心率达(220-年龄)×60%)。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筛查:对打鼾人群推行STOP-Bang问卷筛查,血氧饱和度<90%者建议夜间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可降低35%心源性猝死风险。
2. 中医体质辨识应用
根据《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理论,对痰湿体质(BMI≥24伴舌苔厚腻)及血瘀体质(舌下络脉迂曲)人群,推荐"三通"疗法:饮食通(山楂薏米粥)、经络通(内关穴埋针)、二便通(决明子代茶饮)。
3. 数字健康工具
开发心脏风险"数字孪生"模型,通过可穿戴设备监测HRV(心率变异性),当SDNN<70ms时触发预警,结合中医子午流注理论提示亥时(21-23点)前入睡。
二、控"欲心":精准狙击,化解心脏骤停高危因素
1. 冠心病精准防控
推广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ACS)筛查,对评分>100者启动"双抗"(阿司匹林+他汀)+"双控"(血压<130/80mmHg、LDL-C<1.8mmol/L)方案。
借鉴《素问·痹论》"心痹者,脉不通"理论,对非梗阻性冠心病采用"活血化瘀方",可联合缺血预适应治疗。
2. 恶性心律失常预警
建立"心电-基因"联合预警体系:体表心电图出现Epsilon波(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或早复极波(J点抬高≥0.2mV);基因检测发现RYR2或KCNQ1突变携带者,此类人群推荐植入式循环记录仪(ILR)监测。
3. 环境应激调控
针对"五志过极"(怒、喜、忧、思、恐)致心络损伤,设计"情志相胜"干预:木火刑金型(易怒)用悲胜怒法(观看悲剧影片),水火失济型(焦虑)用恐胜喜法(虚拟现实暴露疗法)。
三、防"变心":链式管理,阻断心脏骤停高危病症
1. "黄金四分钟"社区网格化
建立"1-3-5"响应圈:国家工信部、卫健委5G+心脏猝死防治救系统项目-“救”在身边“5G+生命急救平安站”,实现1分钟内体外除颤器(AED)、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仪(AACD-CPR)、5G+可视化眼镜可取、3分钟内社区急救员到达、5分钟内专业救护衔接。
2. PCAS(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综合管理
实施"冰-氧-血-糖"四维干预:目标体温管理(TTM)32-36℃维持24小时 、优化氧合(SpO2 94-98%)、血红蛋白≥100g/L 、血糖6-8mmol/L 。
3. 中医复苏后调摄
按《难经·十四难》"损其心者,调其营卫"原则:急性期用参附注射液(温阳固脱)、恢复期予天王补心丹(滋阴安神)、康复期练习"六字诀"之"呵"字诀(补心气)。
中国预防心脏骤停心肺复苏生命支持体系的"三防"理念,即防止未心(防止引发心脏骤停的高危习性)、防控欲心(引发心脏骤停的高危因素)、防变己心(防变心脏骤停后的高危病症)体系的构建,将推动将心肺复苏预防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参照高血压、糖尿病管理模式实施签约管理。并开发兼具中医脉象识别和心电分析功能的AI辅助决策系统,实现"司外揣内"与现代监测技术的融合。在文化传播方面,借鉴《黄帝内经》"上工救其萌芽"思想,制作"心肺复苏十二时辰"科普动画,在岐伯故里建立生命教育示范基地。此体系将传统"防微杜渐"智慧与现代循证医学结合,或可改变当前我国心脏骤停生存率院内≤10%、院外≤1%的现状。
参考文献
[1]陈涛.《黄帝内经》治未病思想及养生策略初探[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3.DOI:CNKI:SUN:QYWA.0.2013-04-032.
[2]夏小军,谢君国,张士卿.岐伯乡籍考[J].甘肃中医, 2009, 22(7):7-8.
[3]Bede.,SE,王士雯.可预防的医源性心脏停搏的发生率和特征[J].美国医学会杂志:中文版, 1992, 11(6):7.
[4]王停,王琦,仝小林,等.基于治未病的中药新药研制与监管科学问题探讨[J].中药药理与临床, 2025,41(1):12-17.
[5]王立祥. 中国心肺复苏生存环[J].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9, 31(5): 536-538. DOI: 10.3760/cma.j.issn.2095-4352.2019.05.003.
[6]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肺复苏学专业委员会. 王立祥、孟庆义、余涛.2016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 [J].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 2016, 28 (12): 1059-1079.
[7]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肺复苏学专业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 王立祥、孟庆义、余涛. 2018中国心肺复苏培训专家共识[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8, 30(5): 385-400. DOI: 10.3760/cma.j.issn.2095-4352.2018.05.001.
[8] 中国腹部提压心肺复苏协作组. 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专家共识[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3, 22(9): 957-959. DOI: 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3.09.004.
[9]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肺复苏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之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临床操作指南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9 年 4 月第 31 卷第 4 期 Chin Crit Care Med,April 2019,Vol.31,No.4
[10] 王立祥. 腹部心肺复苏学[M].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4.
[11] 王立祥,心肺复苏王立祥观点[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22.12
[12] 刘中民,王立祥,李静. 中国心脏猝死防治救体系建设蓝皮书(2022)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22年11月第34卷第11期
作者:王立祥、孟庆义、宋维、魏捷、李静、孙延庆、王振运、毛富吉
来源: 心脏骤停心肺复苏生命支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