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民健身的热潮席卷下,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健身房、踏上跑道,享受运动带来的健康与活力。然而,在这股浪潮中,中老年人的身影却相对少见。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逐渐衰退,中老年人在锻炼时需要更科学、更适合自身特点的方式。那么,在全民健身的大环境下,上了年纪的人究竟应该如何锻炼呢?
认识中老年人的身体变化
步入老年,身体机能会发生明显改变。肌肉以每年约 1% - 2% 的速度流失,导致力量下降,日常活动变得吃力;骨骼中钙流失加剧,骨密度降低,易引发骨质疏松,使骨折风险大增;关节软骨磨损严重,活动时会出现疼痛、僵硬等症状。同时,心脏泵血能力减弱,血管弹性变差,血压容易升高;肺功能下降,呼吸变浅变快,运动时易感到气短。
值得特别关注的是,随着大脑神经细胞减少,神经传导速度变慢,中老年人的反应能力、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显著降低,摔倒风险大幅提高。据统计,摔倒已成为中老年人意外伤害的首要原因,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与生活质量。
适合中老年人的运动类型
有氧运动:增强心肺功能
有氧运动是中老年人锻炼的重要选择,能有效提升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散步是最基础且安全的有氧运动,每天坚持 30 分钟以上,步伐适中,既能活动全身关节,又不会给身体造成太大负担。
快走在散步基础上适当提速,强度稍高,多数中老年人也能轻松驾驭。
游泳借助水的浮力减轻关节压力,尤其适合膝关节、髋关节不好的人群,还能锻炼全身肌肉。
力量训练:延缓肌肉流失
中老年人进行适当的力量训练可延缓肌肉流失,增加肌肉力量和骨密度。像靠墙静蹲,背靠墙壁,双脚与肩同宽,下蹲至大腿与地面平行并保持,能锻炼腿部肌肉;使用小重量哑铃进行手臂训练,如坐姿哑铃弯举、哑铃侧平举,可锻炼手臂和肩部肌肉;弹力带也可用于全身多部位的拉伸练习。
柔韧性训练:提升关节灵活度
柔韧性训练有助于提高关节活动范围,减少因关节僵硬导致的摔倒风险。瑜伽中的猫牛式、坐立前屈式等简单体式,能有效拉伸脊柱、腿部和背部肌肉。太极拳动作缓慢、柔和,注重身体协调性与呼吸配合,不仅能增强柔韧性,还能修身养性,缓解精神压力。
中国传统身心运动:调和身心
八段锦、五禽戏、太极拳等中国传统身心运动,是极为适合中老年人的中低强度有氧运动,不仅能锻炼心肺功能,还对预防摔倒有着独特优势。
八段锦的动作设计注重身体的平衡与稳定,例如 “摇头摆尾去心火” 通过脊柱的旋转、摆动,增强腰部和髋关节的灵活性,提升身体的平衡能力;“两手攀足固肾腰” 通过身体前屈后伸,锻炼下肢力量和身体协调性,让中老年人在日常行走、站立时更稳当。
五禽戏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在练习过程中,需要不断调整身体重心,控制肢体动作。如模仿猿猴的灵活动作,能提高身体的敏捷性和平衡感;熊晃动作则有助于增强膝关节稳定性,减少因关节不稳导致的摔倒情况。
太极拳以掤、捋、挤、按等基本动作为主,动作连贯、圆活,在缓慢的运动过程中,要求练习者时刻保持身体的中正安舒,对提升平衡能力效果显著。长期坚持练习,能有效改善中老年人的反应速度和身体控制能力,降低摔倒风险,同时还能调节神经系统,缓解精神压力,实现身心的双重调养。这些传统运动简单易学,无需复杂场地和器械,非常适合中老年人日常锻炼。
中老年人锻炼的关键注意事项
循序渐进,把控强度
中老年人锻炼切忌急于求成,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低强度、短时间的运动开始,随着身体适应能力提升,再逐步增加强度和时长。运动时要密切关注心率,一般来说,运动心率不宜超过(170 - 年龄)次 / 分钟。若出现呼吸急促、头晕、胸痛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及时就医。
重视热身与放松
热身和放松是运动前后不可或缺的环节。热身能提高肌肉温度,增加关节灵活性,减少运动损伤。中老年人可通过转动手腕、脚踝,活动膝关节、髋关节,以及慢走几分钟来热身。运动结束后,务必进行充分的拉伸,缓解肌肉疲劳,促进身体恢复。
选择合适的运动装备
合适的运动装备能为中老年人的锻炼提供有力保障。挑选一双舒适、支撑性好且减震功能强的运动鞋,可有效减轻运动对关节的冲击。穿着宽松、透气的运动服装,能让身体在运动时更加舒适自在。若进行户外活动,要根据天气做好防晒、保暖措施。
定期体检,遵医嘱运动
中老年人开始锻炼前,建议进行全面体检,了解自身身体状况,听从医生建议制定运动计划。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疾病的人群,更要在医生指导下运动,防止因运动不当加重病情。
全民健身的浪潮下,中老年人同样可以享受运动带来的健康与快乐。只要充分了解自身身体特点,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遵循科学的锻炼原则,做好防护措施,就能在运动中收获健康,让晚年生活更加精彩。
作者:雷钧天 北京体育大学 运动医学与康复学院 博士研究生
审核:白震民 北京体育大学 运动医学与康复学院 教授
来源: 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