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众的想象里,科研似乎总与“冷板凳”“一辈子只干一件事”的悲壮画面相连,仿佛科学家们是在孤独与清苦中默默坚守的苦行僧。然而,这其实是一种误解。
换个思路,就像很多普通人“工作了一辈子”,一辈子基本在同一个岗位或职业上深耕,那是什么支撑他们走下去的?其实,科研亦是如此,简单来说,科研就是一份特殊的“上班”,科学家们在其中享受着探索的乐趣,追逐着知识的光芒。下面来和大家聊聊一个正常科学家的成长路线。
01,第一步——起步
一般情况下,从博士毕业算起,这个可能比较特殊,毕竟大部分行业不需要博士起步,但是科研这个领域,在当今,博士是基本要求了。在30岁附近,博士毕业了,进入高校或者科研院所,由于我国的科研主要是高校为主,所以接下来会稍微提一下科研院所。
在高校,教学和科研都要做,在基本上是每个教师都要从事的,当然也有个别是研究员序列。
大学老师课少,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还有寒暑假。虽然会有一些琐事,但是绝对没想的那么多。而且,教书并没那么枯燥,看着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性格,如果你要深入接触,那真是一个新世界。
比如我每次监考的时候,查学生证就是很开心的事情,看看不同人的家庭住址联想一下当地的风土人情,再看看他们的日常,看看他们的年龄,这2个小时就会过得很轻松。上课也是,认真上课,那绝对是非常多彩的体验。
但是大学没有专门的科研时间,这些时间就是教学之余要做的。
于是老师们做科研,申请基金,发论文,拿专利等等,然后借此评职称(绝大多数都是这个目的),没办法,僧多粥少,评职称就是个优中选优的过程,你想评职称,满足条件只是基本的,还要比别人多一点才能让你顺利些。而且,职称还和收入直接相关啊,所以你就想着在公司要多做点事情来增加收入呗。
02,第二步——凸显
不过,如果你要想在众多教师中脱颖而出,那么就需要申请到一些比较有价值的基金项目,俗称帽子。比如优青为代表的的青年帽子,这个一般要求是38岁之前(女性40)。当然,申请基金,本质上是因为你不能自掏腰包(如果你老有钱了,也可以自己funding自己),所以你需要政府给你支持,支持你做研究啊。
所以,你要说服评委们支持你,那就需要你告诉评委,你需要做的内容,很值得做,你也有能力做。
而这二者,前者,你需要去深入的了解这个项目,提出自己的想法,这就需要大量的了解前沿科学。后者吗,证明能力,就是你有一些基础,比如你前期的研究和现在研究有连续性和支撑性,以及你的研究成果支持你能承担。
基本上拿到了优青,那可以称得上青年俊杰了,在清北中科院可能比较多,但是在普通211以及之下的学校里,你都可以称得上人中龙凤了。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说的申请项目,并不是说你要上刀山下火海,而是你在做科研过程中,你的结果如何,很大程度决定了你的成就。但是这东西,绝对不是一份辛苦一分收获的。有些领域,比如农学,哪怕你天天在地里面朝黄土背朝天,但是很难做出优秀的成果,而反过来,有些领域,可能就是在实验室里倒腾倒腾,就有了非常优秀的成果。
既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吧。而且,还得看命,比如n年前我老板拿优青的时候,只有一篇10分,前年我一个朋友拿到优青,就得好几个10+了,而听说这两年,更是得cns保底了(生命口)。
03,第三步——杰出
其实,这个时候,大部分的老师依然是平平淡淡,但是只是相对平淡而已,人家上完课回家照顾小孩,或者拿着钓竿去钓鱼了,不亦乐乎。但是有一部分非常优秀的老师,就非常凸显了。
他们会在45岁之前,申请到更加优秀的项目,比如杰出青年基金,或者长江学者计划。这些人才在清北中科院等学校比较多,但是在普通学校里,正高级职称是基本的,不少往往还担任着学院的领导职务,比如院长之类的(当然在很多牛校里也有不是的)。
反正到了这个层次,基本上属于非常优秀的人才了。他们往往也不需要亲自做科研了,主要负责招收学生并给学生指导科研,同时申请项目来支撑科研体系。
04,第四步——终身成就
再往上,那就是院士了。我国院士不限年龄,所以这一步很大程度就是终身成就了。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人算冷板凳吗?
05,这算冷板凳吗?
其实不是啊。至少一路过来,他们过得绝对比大部分同行都要好很多。
首先是待遇方面。高校教师待遇虽然一般,但是绝对高于大部分城市的平均水平,甚至可能是中上收入。
我虽然天天看教师们哭穷,但是这似乎是一种教师们的本能,事实上,我了解的绝大多数教师都过得不错,有房有车都是基本的生活,子女教学也不会太差。
**其次,能够发展到院士,他们的每一步都要比其他人过得更好。**基本上院士发展过程,他们在同龄人中绝对是非常优秀的。举个例子,38岁的优青,他的同事可能不少还在为副高而拼搏,但是优青往往已经拿到了正高。而且不少学校对这些优秀人才都特别优待,年收入比同龄人高2倍是很常见的。
45岁的杰青长江,基本上更是学院院长之类的,大家会觉得自己的院长过得很苦?
06,一辈子做一件事很枯燥?
再次,一辈子做一件事很枯燥?其实,只是人家“概括”而已,比如,某个人一辈子就做科研,这也叫做一件事。事实上,别说这么宏大了,哪怕你只做生命医学,甚至只研究一种疾病,那都是非常庞大的事情,绝对不是人们想象中的“磨一根针”这种枯燥的事情(事实上这种也拿不到院士)。
举个例子,某院士是研究艾滋病的,你会觉得,他一辈子和艾滋病打交道,是不是很苦而且很枯燥啊。当然不是。
首先,他最早做病毒,并且接触到了艾滋病毒这个科研内容。
然后,他盯着艾滋病毒去研究,可是艾滋病毒有太多要研究的,病毒起源是哪里?病毒如何复制?病毒如何传播?病毒如何改造。
这其中可不是一句话说完的,就以病毒改造为例,一个病毒9.8k,也就是9800那么长,每一个位置的作用、影响都不同,都决定了艾滋病毒的特性。你改造了下654,发现这病毒感染增强了,这病毒有新特性了,你继续研究下去,就是n年过去了。
类似的东西,绝对不是重复重复重复,而是创新创新创新。你发现的很多东西可能都是人类从未研究过的。所以,说枯燥,那真是错误的认识了,科研绝对不是枯燥,而是新颖。
这期间,工资照样拿,国家发财政工资,旱涝保收不说,发了好的论文或者申请到了基金,还能得到奖励,评了职称,工资也会增加。当然,这其中,每一步,都是一个筛选。全国高校教师大概快300万了,而到了杰青等级别,可能就几万了,院士更是累计才2000左右。也就是说,这些人本身就是优中选优。
比如你做科研觉得累,还是躺平过日子,那么接下来你过得依然舒服,只是名气和收入可能比不上杰青院士呗。事实上,做科研,探索新东西,有国家保底的基本收入,还有国家支持你做科研,这简直是太幸福了。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是针对当前的情况。历史上,还是有非常优秀的人才一心为国,我对他们充满了敬仰和敬意。
但是必须指出,国家给予的基本支持,比如基本收入,以及科研经费的支持,是很重要的。
最后有一点,就是,人不是一开始就是注定是院士之类的,而是一步步积累,一步步的发展最后成就的。
来源: 李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