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火罐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在皮肤表面制造负压,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祛除湿气。如今,它不仅在中国广泛应用,还在世界范围内受到推崇。那么,这种疗法究竟起源于何时?它的发展历程又是怎样的呢?

远古时期的火罐雏形

拔火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最早的“火罐”并非现代意义上的玻璃罐或竹罐,而是动物的角或 hollowed-out(挖空的)植物。考古发现表明,古埃及、古希腊和古代中国都有类似的疗法。

古埃及(约公元前1550年):埃伯斯纸草文稿(Ebers Papyrus)记载了古埃及人使用类似拔罐的方法治疗疾病。

古希腊(约公元前400年):希波克拉底(西方医学之父)曾推荐使用杯吸法(cupping)来调节体液平衡。

中国汉代的正式记载

虽然拔罐在世界多地都有雏形,但现代拔火罐的体系化应用主要归功于中国传统医学。最早的明确记载出现在汉代(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

《五十二病方》: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有关于“角法”的描述,即用兽角吸拔脓疮,这是拔火罐的早期形式。

《黄帝内经》:这部中医经典虽未直接提及“拔罐”,但提到了“刺络泻血”疗法,与拔罐的原理相似。

晋唐时期的发展

到了晋代(265—420年)和唐代(618—907年),拔罐疗法进一步发展:

葛洪《肘后备急方》:东晋医学家葛洪记录了用竹罐治疗疮疡的方法。

唐代王焘《外台秘要》:详细描述了“角法”用于治疗风湿、痈肿等疾病。

宋元至明清的成熟

宋代(960—1279年)以后,拔罐技术更加精细化:

改用陶瓷罐和竹罐:由于兽角不易获取,人们开始使用更易制作的陶瓷罐和竹罐。

明代《本草纲目》:李时珍记载了火罐用于风寒、头痛等病症的治疗。

清代推广:拔罐成为民间广泛使用的疗法,并逐渐形成现代常见的“玻璃火罐”。

现代拔火罐的全球流行

20世纪以来,拔火罐逐渐走向世界:

2008年北京奥运会:美国游泳名将菲尔普斯(Michael Phelps)身上的拔罐印记让这一疗法在全球引发关注。

2016年里约奥运会:许多运动员使用拔罐缓解肌肉酸痛,使其进一步普及。

现代医学研究:部分研究表明,拔罐可能有助于缓解疼痛、促进血液循环,但仍需更多科学验证。

拔火罐的历史跨越数千年,从古埃及的角吸法到中国的“角法”,再到现代的玻璃罐疗法,它融合了不同文化的智慧。尽管现代医学对其效果仍有争议,但拔罐作为一种传统自然疗法,仍在世界各地被广泛使用。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或许能更科学地理解它的作用机制。

(作者:重庆市九龙坡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 副主任医师 陶然)

来源: 重庆市九龙坡区科普创作与传播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