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是“国际护胃日”,目的在于提醒公众关注胃部健康,普及胃病防治知识。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饮食不规律、高盐高糖饮食以及压力增大等问题导致胃病高发,经常听到身边朋友说“我胃不舒服”等。中医讲“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胃不和则卧不安”,也充分说明了胃肠道功能在全身脏器中的重要性,胃健康已经成为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胃病呢?

一、均衡饮食:想要养好胃,平衡膳食是基础,保证饮食多样化。《黄帝内经》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可见没有任何一种食物的营养成分是全面的,只有均衡饮食才能保证摄入更全面的营养物质,维护全身各脏器的功能。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不偏食,荤素搭配、粗细搭配。

二、饮食有节:暴饮暴食,损伤脾胃,内生食滞;肥甘厚腻,蕴湿生热,均可损伤脾胃,使胃中气机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因此,饮食要有节制,吃饭吃到八分饱,防止暴饮暴食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引起胃胀、胃痛、恶心等消化道症状。

三、细嚼慢咽:古人讲究“一口饭嚼三十次”,充分的咀嚼能将食物与唾液混合,而唾液被称为金精玉液,现代研究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能将食物分解为更有利于脾胃运化的细小食糜,促进水谷精微的吸收。相反,如果食物未经充分咀嚼直接进入胃中,增加了胃的负担而形成积食,长此以往,会出现胃“降浊功能失司”,气机雍滞而引发各种胃病。

四、专心吃饭:孔子曰“食不语”,可见老祖宗早已认识到专心吃饭有利于消化的道理。现代医学也认为,在胃工作的时候,需要大量的血液来提供能量,维持正常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如果在吃饭时仍然思绪万千,或边看电视边吃饭,那么大脑就需要大量的血液来供给能量,进而导致胃肠道供血不足,引起消化不良。

五、快乐进餐:中医讲“肝主疏泄、喜调达”,肝的疏泄有助于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脾胃的运化反过来又有助于肝的疏泄。如果吃饭时情绪不好,肝失于条达,疏泄失司,则脾胃运化亦会出现异常,影响消化功能。

六、体质调理:食物有“寒热温凉”四气以及“酸苦甘辛咸”五味不同,人的体质亦有阴虚、阳虚、气虚、痰湿等不同。因此,每个人的体质不同,我们需要根据自身体质,选择相应的食物,在日常生活中逐渐调理,比如虚寒体质者,少食寒凉、生冷的食物等;实热体质者,少食肥甘厚味等。能吃什么、怎么吃,日常起居要注意什么,都要因人而异,不要抱有“他能吃,我亦能吃”的念头。

最后切记,好胃是养出来的,不是靠某种保健品、某些药物吃出来的。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从今天开始,从一餐一饭做起,为自己的胃健康负责。

来源: 中医内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