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品咖啡?比赛摘咖啡果?在学校里开咖啡馆?”2024年,云南农业大学热带作物学院开设的全球首个咖啡科学与工程专业屡屡冲上热搜,首批招募的100名学生被网友称为“天选咖啡人”。而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一位“咖啡导师”——云南省咖啡产业技术体系咖啡加工技术岗位专家、云南农业大学教授陈治华。从“铜锅焖饭”悟出国际领先技术,到把课堂搬进咖啡农场,他如何用一杯普洱咖啡撬动万亿产业?

陈治华教授

一杯咖啡里的产业升级梦

中国咖啡看云南,云南咖啡看普洱。云南是中国咖啡的主产区,种植面积、产量和产值均居全国首位,尤其以普洱、保山、临沧等地的小粒种咖啡著称。

1892年,一粒咖啡种子在云南朱苦拉村生根。百年后,普洱咖啡因独特的“浓而不苦、香而不烈”风味成为国际巨头的宠儿。但陈治华发现,云南咖啡产业始终卡在“低端原料供应”的困局中:“咖农今天被夸豆子好,明天就可能因天气变化被拒收。”

传统咖啡豆日晒严重依赖天气,100亩地需配1.2亩晒场,品质极不稳定。陈治华从云南少数民族的铜锅焖饭中获得灵感——利用蒸汽和热量均匀传递,让每一粒米都吸饱水分,香气四溢,从而研发“背压式热风干燥技术”——用精准控温的“焖”取代晾晒,使咖啡豆发酵更均匀。相比传统晾晒,这一“黑科技”可缩短干燥时间50%以上,同时减少能源消耗。干燥后的咖啡豆色泽均匀,风味浓郁,酸度适中,品质显著提升。

另外,面对咖啡加工的高耗水难题,陈治华团队另辟蹊径:利用咖啡鲜果无水分级技术,用光谱识别果皮颜色,自动筛除未成熟果;创新微水脱胶技术,将耗水量从6吨降至0.5吨;实现发酵可控技术,精准调控风味物质,让普洱咖啡的精品率从8%飙升至22.7%。这些技术已在普洱、老挝等地推广,创效超2.5亿元,推动了当地咖啡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但在陈治华看来,对于普洱而言,提升咖啡精品率的难度并不大,具有挑战性的是精深加工率,更要在新产品研发和咖啡附产物综合利用方面加大创新力度,推动咖啡产业延链。他说:“只卖普通原料,不能体现普洱乃至云南精品咖啡的真正价值。”

普洱已成为中国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多的咖啡产区

“缺的不是咖啡师,而是懂科学的咖啡人。”

随着咖啡产业的快速发展,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传统的咖啡师培训已无法满足产业对技术研发、品质控制、国际贸易等高端人才的需求。懂咖啡又懂咖啡背后科学技术的人才几乎为零。

2024年,陈治华团队推动的云南农业大学咖啡科学与工程专业正式招生,首批学生高考分数远超二本线,甚至有一本考生放弃传统热门专业投奔“咖啡梦”。网友调侃:“这专业上课是不是每天喝咖啡?”陈治华笑答:“品鉴课确实要喝,但更得学会分析风味分子结构!”

面对“做咖啡需要上大学吗”的质疑,陈治华直言:“如果只想学拉花,培训班足够了。但想突破‘卡脖子’技术——比如脱因咖啡工艺、精深加工设备,必须懂科学原理。”他举了个例子:“就像驾校能培养司机,但培养不出造车的人。”

从云南农业大学获悉,咖啡科学与工程专业属于国家特色专业,是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特殊需求所设置的专业,一级学科为食品科学与工程,学位授予门类为“工学”,课程涵盖咖啡加工、化学分析、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等多个领域,着力培养具有咖啡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的研发及工程设计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这个专业实际上是一个典型的新工科专业。”陈治华解释,咖啡科学与工程侧重咖啡精深加工、产品研发、国际贸易等交叉融合,他们与咖啡企业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学生直接在生产线学习操作,解决当下产业发展面临的难题。

在日常的教学中,老师与学生深入咖啡园,与咖农同吃同住,了解传统加工中的痛点。在实验室里,他们经历了无数次失败,最终攻克道道技术难关。2024年咖啡采收季,陈治华带着第一批本科生冲进农场,举办“咖啡鲜果采摘大赛”。他还鼓励学生多角度“玩转咖啡”,比如研发咖啡果皮茶、咖啡巧克力等衍生品、组织学生参加国际咖啡赛事,拓宽国际视野、鼓励学生参与咖啡相关的创新创业项目。

全球首个咖啡本科专业的设立,不仅是云南咖啡产业的里程碑,更是中国农业产业升级的生动实践。陈治华对首届学生寄予厚望:“他们外语好、肯钻研,未来有人会考研读博,有人去海外学艺,还有人创业做品牌……但共同目标是让云南咖啡不再‘为他人作嫁衣裳’。”

从被国际巨头低价收购原料,到用科技赋能精品咖啡,陈治华和学生们正书写新的剧本“我们的目标,是让云南咖啡成为世界顶级咖啡的代名词。”陈治华说,“通过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我们有信心实现这一目标。”

首届咖啡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练习泡咖啡

来源: 我是科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