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爷患糖尿病多年,药是越加越多,血糖却总是不稳。

有专家说减肥有助于控制血糖,李大爷便下定决心减肥。

折腾几个月,体重减了10斤,人却越来越虚弱,一次不慎摔跤后,家人将他送到医院检查。

一开始连医生也不知道他身上发生了什么,经过多科室会诊后才确诊他得了肌少症。

李大爷困惑不已,减肥不是好事吗?怎么莫名其妙得了肌少症?

一、什么是肌少症

肌少症全名叫做肌肉减少症,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肌肉退行性病变,其主要的特点有:肌肉含量(肌量)减少、肌肉力量(肌力)下降和(或)躯体功能障碍。

预计到2050年,全球将有5亿人患肌少症!

据统计,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中,每7位就有1位患有肌少症;8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每5位就有2位患有肌少症!

扎心的是,我国约35%的医务人员对肌少症缺乏关注和了解!

二、糖尿病患者为何更容易得肌少症

1.糖尿病患者和健康人相比,往往更早且更快的发生肌肉功能和质量的衰退。

2.糖尿病患者更易出现盲目减肥和药物导致的体重过低。而低体重能增加肌少症的发生风险。

3.糖尿病患者更容易由于严格的饮食控制而出现营养不均,当碳水、蛋白质摄入不足时,会加快肌少症的发生和发展。

三、糖尿病合并肌少症有什么危害

1.血糖更难控制:合并肌少症的糖尿病患者糖代谢异常会更加严重,无疑会增加血糖控制的难度。

2.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有证据表明,合并肌少症的糖尿病患者更易发生骨质疏松,尤其是女性患者。

3.增加骨折的风险:合并肌少症的糖尿病患者常因意外跌倒而骨折,有时甚至会导致残疾。

4.心血管并发症的风险:肌少症可通过影响肥胖、胰岛素抵抗、慢性炎症等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四、糖尿病患者如何预防肌少症

1.早期运动干预:以抗阻训练为基础的运动干预,可以有效增加肌量、提高肌力和改善躯体功能。除了预防,运动还是是肌少症的首选治疗手段。

糖尿病患者可以根据个人情况,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选择哑铃、弹力带、俯卧撑、深蹲、器械等方式训练。

推荐的锻炼频率为每周2-3次,隔日进行,每次30-60分钟。

小贴士:没有运动基础的患者注意要从低强度开始。

2.注意营养均衡:饮食上应避免极端的控制碳水,保证足够的能量摄入(建议105-126kJ/kg),以降低肌少症的风险;

每日摄入足够的蛋白质(范围1.2-1.5g/(kg·d))可以改善肌肉质量和力量,优先选择牛奶、鸡蛋、鱼肉、瘦肉、豆类等食物;

存在维生素D缺乏的肌少症患者,要合理补充维生素D。

3.合理选择药物:研究表明,SGLT2i(达格列净、恩格列净等)和GLP-1RA(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等)有助于维持2型糖尿病患者的肌肉质量百分比。

有肌少症风险的糖尿病患者可以在医师指导下优先选择这些药物。

五、如何早期发现肌少症

肌少症起病隐匿,不容易被发现,大多数肌少症患者都不会主动到医院就诊。

细心体察以下征象有助于早期发现肌少症。

1.握力变差:握力的变化可以反应肌力的变化,而肌力目前是诊断肌少症的首要指标。

男性<28㎏、女性<18㎏即可诊断为低握力。

2.小腿变细:用软尺测量小腿最粗部位的周长,得数称为小腿围。

小腿围合并握力常用作社区筛查肌少症的工具。

男性<34cm、女性<33cm时要到医院就诊。

3.走路变慢:步速简便易行,可以反应躯体功能水平。步速<1m/s称为低步速。

如果患者不方便步行,可以进行5次椅子站坐试验,如完成时间≥12s,则为躯体功能障碍。

小贴士:对自身肌力、肌量等有任何的疑问,建议患者就近到社区医院寻求全科医师的帮助!

结语别让肌肉悄悄溜走

糖尿病合并肌少症时会导致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增加。

早期诊断,早期进行饮食、运动综合干预是对付肌少症的最好办法。

记住李大爷的教训,控糖不等于盲目减肥!

守住肌肉,就是守住晚年生活质量的第一道防线。

注:本文内容基于《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2024版)》、《中国肌肉减少症诊疗指南(2024版)》及其他公开医疗文献。仅用于健康科普,不能替代诊疗!文中案例为虚构,旨在提示疾病风险!

来源: 公众号:医心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