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是人体与外界的重要“交接口”,研究证实口腔内的微生物群落、炎症程度和疾病状态与糖尿病、心血管病、口腔癌等全身疾病密切相关,即“病从口入”。守正传承“病从口入”认知精华,笔者提出“治从口出”,从新视角系统挖掘口腔无创性指标预警、评估和干预疾病的临床价值。

一、“治从口出”理论基础扎实

《黄帝内经》载有“脾开窍于口”“舌为心之苗”“肝脉环唇内,络舌本”“肾经循喉咙,挟舌本”,表明口腔与五脏关系密切,通过口腔变化可洞察和诊治五脏疾患。叩齿作为中医传统养生方法,是“治从口出”的典型案例。肾主骨,齿为骨之余,叩齿既能健齿,又可健肾,有养生谚语“清晨叩齿三十六,到老牙齿不会落”为证。此外,国际顶级期刊《细胞》报道了口腔的咽峡炎链球菌可诱发胃黏膜化生、加速小鼠胃癌发展,而清除该菌则可延缓胃癌进展。这些认知均可为“治从口出”提供理论基础。

二、“治从口出”临床实践丰富

中医认为“口腔为经脉循行的要冲”,人体气血津液通过经脉上注于口。因此,舌象可作为人体健康“晴雨表”。数千年来,中医通过观察口腔特征信息变化,尤其是舌头的颜色、形态、大小等来判断病情,助力诊疗。此外,口唇为脾之外候,口唇的色泽和形态可反映脾的生理病理状态;口腔分泌的唾液淀粉酶活性水平经常被用来评估脾运化功能。不难看出,口腔的特异性表征信息可为疾病诊断提供重要线索。

众所周知,相较于传统口服用药,舌下含服硝酸甘油能提高药物的吸收率和利用率,迅速缓解心绞痛。研究证实,牙周炎与2型糖尿病存在密切关联,牙周炎的致病菌和毒素可进入血液,加重糖尿病患者的全身症状;因此,定期检查和维护口腔成为治疗糖尿病的新策略。这些都可为“治从口出”提供佐证。

三、“治从口出”应用前景广阔

医疗实践表明,通过口腔微观变化分析、经口治疗方案研制和口腔健康护理等干预方式可提升疗效,可为预防和治疗疾病提供新策略,这正是提倡“病从口入,治从口出”的核心价值所在。

首先,基于口腔病变发现新的疾病诊疗信息。口腔无创指标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例如唾液检测具有取样简便、无创等优点。目前,科学家已成功开发了艾滋病唾液检测试纸和唾液药物(毒品)含量检测系统,可为医疗、科研及司法鉴定提供有力支撑。未来,唾液成分、口腔菌群等口腔病变检测将在更多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中发挥重要作用。

其次,基于口腔病变制定诊疗新策略。研究证实,唾液样品的人类乳头瘤病毒-16DNA可作为口咽癌早期诊断的生物标志物,对于口咽癌的早期检测及疗效评估均有重要价值。研究发现肿瘤患者的基础体温明显低于健康人,大多只在35.5℃左右,而健康人在36.8℃左右。笔者认为,低体温的基本病机为阳气虚弱。阳气根于元阳,元阳藏于命门(命门为高于五脏六腑的生命调控中枢),命门火旺则阳气充足,体温可维持在正常上限。口温是体温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通过监测口温可无创评估肿瘤病情变化,动态调整诊疗方案,这又是“治从口出”的成功案例。

此外,基于口腔多模态数据革新诊疗模式。研究表明,唾液淀粉酶活性和舌苔微生态等是反映脾运化功能的无创性指标。利用人工智能及生物传感器等前沿技术,可刻画出脾运化功能的多模态数据特征,从而实现全景式描绘脾气虚证的生物学基础。研究也揭示脾运化功能降低是2型糖尿病的基本病机,其多模态数据特征有望早期预警糖尿病。展望未来,开展口腔多模态数据的交叉融合研究有助于革新糖尿病“早发现、早治疗”模式。

来源: 脾胃理论传承创新研究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