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夏至时节

今日,我们迎来夏至。夏至之后,一年中最闷热难耐的时候就要到了,暑热耗气伤津,心情也容易烦躁不安,还有些人出现了食欲不振的情况。中医认为,夏至时阳气盛极、阴气始生,人体也应顺应自然界规律起居作息,方能远离疾病,健康一夏。下面就来学习夏至的养生诀窍,抓住这个养生好时机。


夏至养生当养心

文|北京市第六医院 史雯

“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唐代诗人韦应物在《夏至避暑北池》一诗中描绘出一幅荷花初绽的清凉夏日画卷。夏至时处处蝉鸣、蛙声阵阵,也气候炎热,容易上火烦躁,到底此时节该如何养生?下面一起来看看。

夏至特点(6月21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提到“夏至,五月中。《韵会》曰:夏,假也,至,极也,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从中医角度看,夏至时阳气达到了极致,万物到此壮大繁茂到极点。俗语云“冬至一阳升,夏至一阴升”,这个节气也是阴阳转换的阶段,阳气到了极致,阴气开始产生。

从自然规律看,夏至这天,正午的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的白昼最长。夏至以后,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逐渐缩短。俗语也说“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

从人体反应看,夏至之后,气温高、湿度大、雷阵雨不时出现,加之现在许多人从事脑力劳动,长期处于高压力、快节奏的生活,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容易出现心神不宁、烦躁不安、失眠多梦、反应迟钝、口干舌燥等症状。

夏至养生要点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中医理论强调,人体的健康状态与外界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夏五行属火,与心相通,夏季炎热,阳气外发,伏阴于内,腠理开泄,汗液增多。中医又有“汗为心之液”之说,多汗则易使心气涣散。心主血脉,为一身之主,脏腑百骸皆听命于心;心藏神,故为神明之用。中医学的“心”不同于西医学的“心脏”,它不但可以维持心脏自身的生理功能,起到推动血液、温煦全身的作用,而且还有主神志(包括维持意识、思维、情志)的功能。明代医家张景岳提出“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养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的养生理论,体现了顺应四时养生的智慧。《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也说“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所以夏至应注重养阳和对心神的调摄、养护,着眼于养“长”。

日常记住三个“宜”

夏至时节,为保持体内阳气充足并正常升发,多做下面三个“宜”。

一宜晚睡早起,顺应自然阳盛阴衰的变化,保证每日有7小时左右睡眠时间,必要时中午可以午睡,时间一般控制在30~60分钟。二宜饮食清淡、适量食酸,酸有收敛心气、补益肝肾的作用。三宜心态平缓,避免暴喜、大怒等,适当调节情绪,保持乐观、舒畅的心情,有利于全身气机的通畅。

穴位按摩效果好

心易躁而难静,宜养勿耗损。中医养心的方法有很多,其中穴位按摩是传统的保健养生方法之一。穴位按摩通过刺激腧穴,激发人体经络之气,以达到疏通经络、调畅气血、平衡阴阳、祛邪扶正的目的。

按摩方法简便易学,下面介绍几个疗效显著的常用穴位,适合夏至时节补心气、安心神、除心烦,以居家保健,防病养生。

神门穴

神门穴是手少阴心经的穴位之一,同时也是手少阴心经的输穴、原穴,位于腕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具有益心安神、通经活络的功效。用拇指指尖隆起处按压神门穴,按压时用力由轻到重,可适当配合节律性揉动,每次3~5分钟,以局部出现酸胀感为度,一般在晚间睡前按压效果最好。

内关穴

内关穴是手厥阴心包经的穴位之一,同时也是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阴维脉),位于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具有宁心安神、宽胸理气的功效。用拇指指腹对准内关穴按揉或者用食指和中指并拢用指腹按揉内关,每次3~5分钟,以局部出现酸胀感为度。

心俞穴

心俞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之一,位于人体背部,当第5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二指宽),具有通心宁神、调节气血的功效。用拇指或中指的指腹按揉心俞穴,每次3~5分钟,以局部出现酸胀为度。可适当作环旋揉动,每分钟120~160次左右,如联合艾灸,温通心阳的效果更佳。

三阴交穴

三阴交穴是足太阴脾经的穴位之一,同时也是脾经、肾经、肝经之交会穴,位于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具有调节心血、滋养心神的功效。用拇指指腹垂直于穴位按压、揉动3~5分钟,以局部出现酸胀感为度。

穴位按摩药牢记“定位精准、手法温柔、耐心持久、深入渗透”这四大法宝。只要坚持不懈,长期下来,身体自然受益匪浅。


解暑清热过夏天

文|广东省中医院 金连顺

夏至是夏天的第四个节气。夏至这天,北半球迎来白昼最长的一天,此后太阳将走“回头路”,白天渐短,黑夜变长,直到秋分,方得平均。夏至之后,气温继续升高,天气变得更加炎热,并在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进入伏天。

夏至民俗

冬藏夏用 消夏避伏

古时夏至日,妇女们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物。扇,借以生风;脂粉涂抹,可散体热所生浊气,防生痱子。有些地方的百姓喜欢在荷塘泛舟,荷花、荷叶沁人心脾的馨香可以让人神清气爽。在朝廷,从周代始,夏至之后皇家会拿出“冬藏夏用”的冰来消夏避伏,而后历朝沿用,成为制度。

食夏至面 醒脾开胃

自古以来,中国民间就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在夏至,由于天气炎热,百姓饮食常以热量低、便于制作的食品为主,面条常常是家庭首选。

夏至面一般使用新麦磨成的面粉制成,加上豆芽、芹菜、胡萝卜丝等时节菜,放上一点鸡蛋丝,点上几滴麻油,虽然清淡,但是色香味俱全,还可以醒脾开胃、消暑清热。夏至这一天,许多地区面馆的人气都很旺,凉面、担担面、红烧牛肉面等很受欢迎。在山东,过夏至的时候普遍吃凉面条;南方有些地区过夏至时吃“两面黄”,即用大火将面条煎至两面金黄,再根据自己的喜好加一些虾仁、肉丝、韭黄、香菇等,并淋入调味料即可。

一席莲馔品盛夏

莲的花、叶、藕、种子都是制作美味佳肴的上品,可以祛暑健脾、益气养阴。其中荷叶有一种特殊的清香味,被广泛用于制作食品。明末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记载了荷包饭的制作方法:东莞以香粳杂鱼肉诸味,包荷叶蒸之,表里透香,名曰荷包饭。

夏至药膳

赤小豆山药煲猪骨

材料:猪骨500克,赤小豆80克,胡萝卜80克,山药100克,姜3片,盐适量。

做法:将诸物洗净,胡萝卜、山药削皮洗净切块备用;赤小豆洗净,稍浸泡;猪骨斩件焯水,再向锅内加入清水1500毫升(约6碗水量)煮沸,加入上述食材,慢火煲1小时,调入适量盐即可。此为2~3人量。

功效:清热利湿健脾。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