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两项大型研究证实新冠感染可能导致认知功能下降,引发广泛关注。许多康复者反映出现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脑雾”症状。那么,面对这一新冠后遗症,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科研实锤:新冠病毒确实可能导致认知下降

近年来,随着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关于其长期影响的研究越来越多。其中,新冠病毒感染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尤其受到关注。最新的研究成果显示,新冠病毒感染后,患者的认知功能可能会出现明显下降,这种现象在公众中通常被称为“脑雾”。
研究证据
2024年2月29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布了两项重要的研究。这两项研究分别来自英国和挪威,通过大规模的数据分析,为我们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证明新冠病毒感染确实会导致大脑认知功能的下降。
英国的社区人群队列研究对超过10万人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即便是轻度感染且症状缓解者,认知能力也可能受到影响,相当于智商分数下降约3分;而对于曾进入重症监护室的患者,智商下降幅度更是高达9分。这种认知功能的下降主要体现在记忆、推理和执行功能任务等方面。
挪威的研究更是长远追踪了感染与未感染人群的记忆力状况,结果表明,新冠病毒检测呈阳性者在记忆力方面的问题更为突出。因此,无论感染程度轻重,新冠病毒的确有可能对我们的大脑认知功能造成长期损害。### 新冠后遗症新焦点:“脑雾”

2022年11月,世界卫生组织在《新冠肺炎个人康复指南》中引入了“脑雾”这一名词,形象描绘了部分新冠康复者所面临的认知困扰,如记忆力减退、注意力分散、思维迟钝等问题。
其实,“脑雾”并不是一个医学专业术语,而是一种主观感受。很多新冠患者在核酸或抗原转阴后,仍然会感到头昏、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这些都是“脑雾”的表现。
在中国医师协会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后认知障碍诊治和管理共识》中,提到新冠感染后认知减退的发生率可能高达22%-35%。

破“雾”之道:有效应对新冠后遗症“脑雾”

面对新冠后遗症中的“脑雾”现象,我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后认知障碍诊治和管理共识》给出了科学分类。对于已经有认知障碍(记忆、语言、定向、应用、注意力、知觉和执行功能障碍)的患者,应寻求神经内科的专业诊疗;而对于“脑雾”这类非结构性损伤的认知模糊状态(注意力不集中、失语、健忘等,同时可能伴有疲劳、缺乏动力和睡眠障碍等),大部分患者有望在1个月至1年内逐渐恢复。
在此基础上,世卫组织还提出了九点实用建议,帮助新冠康复者改善“脑雾”症状:
1. 减少干扰环境:选择安静、无打扰的地方进行工作,必要时使用耳塞。在阅读时可以通过遮住部分内容,或者用手指做标记来提高专注力。
2. 抓住最佳状态:在精神较为充沛时完成需要思考的任务。
3. 经常休息:适时调整工作节奏,避免疲劳积累。保证高质量的睡眠,也可通过冥想、泡澡、听音乐等方式放松身心。
4. 设定合理目标:确立明确且可达成的目标,如每天阅读五页书,以保持积极动力。
5. 制定时间表:规划每日和每周任务,分解大任务为小块,帮助自己更好地管理时间和精力。
6. 使用激励机制:每当达成一个小目标时,给自己适当的奖励,如观看喜欢的节目或散个步。
7. 一次只做一件事:避免同时处理多项任务,以免加重认知负担,容易出错。
8. 利用辅助工具:善用清单、备忘录、日历等工具协助记忆和组织。
9. 脑力锻炼:尝试各种益智活动,如拼图、数独、记忆训练和阅读,从那些具有一定挑战性但仍可完成的开始,逐渐增加难度,有助于保持和提升脑力水平。
最后,生活中偶尔的“脑雾”体验实属正常,而在经历新冠康复后出现类似症状,不必过于恐慌。遵循上述科学指导,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调整生活方式,相信多数人能够顺利度过这一阶段,“拨开迷雾见光明”!

来源: 泽桥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