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讯
北京时间11月29日晚,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在摩洛哥拉巴特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7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Traditional tea processing techniques and associated social practices in China)涉及的非遗领域包括:社会实践、仪式和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
传统制茶技艺分布在北纬18°~37°、东经94°~122°范围内,主要集中于中国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江南、江北、西南和华南四大茶区,包括浙江、江苏、江西、湖南、安徽、湖北、河南、陕西、云南、贵州、四川、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市);相关习俗在全国各地广泛流布,为多民族所共享。【参与申报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有关单位】
44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中国茶叶博物馆、中国茶叶学会、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参与本次申报。上述单位联合成立“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保护工作组,由中国茶叶博物馆牵头,采取共同保护行动。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及传承人清单
【扩展:国家级涉茶非遗代表性项目情况】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将“口头传说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五个方面,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并要求各缔约国应根据自己的国情,拟订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中国作为公约缔约国,有责任和义务建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将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大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名录,并予以保护。在此背景下,国务院先后于2006年、2008年、2011年、2014年和2021公布了五批国家级项目名录(前三批名录名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实施后,第四批名录名称改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557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以下简称“国家级项目”),按照申报地区或单位进行逐一统计,共计3610个子项。
涉茶非物质文化遗产
涉茶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其类型划分须以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 (简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既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分类为标准,同时又要兼顾涉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和特征。涉茶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分为茶叶制作技艺和茶俗2个主要类型,各主要类型下又可细分为10多个子类,共包括53个遗产项目。
涉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
国家级名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十大门类,分别是: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涉茶遗产项目共计53个,分布于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技艺和民俗五大门类。其中,传统技艺数量最多,共计39个,且主要以制茶技艺为主,包括绿茶 (制茶技艺) 、红茶 (制茶技艺) 、黑茶(制茶技艺) 、乌龙茶(制茶技艺) 、白茶(制茶技艺) 、黄茶(制茶技艺)以及花茶制作技艺均在名录之内,因此可以统称为“制茶技艺”类型,其他14个项目包括传统戏剧7个、民俗5个、传统音乐和传统舞蹈各1个,这些项目均与茶叶生产习俗和生活习俗相关,因此,可以统一纳入“茶俗”类型 。
涉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及名录
点击查看大圈详见:周智修、江用文、阮浩耕《茶艺师培训教材Ⅲ》(中国农业出版社,2021)第九章内容。
来源: 中国茶叶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