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针灸是什么?
针灸是运用经络穴位理论的一种治疗疾病的手段,通过对穴位的刺激达到治疗与调理疾病的作用。
针灸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针和灸两部分。
针灸针为特殊材质的金属制作而成,包括针体、针尖和针柄三部分。
针法是按照人体穴位的位置将针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提插捻转等操作手法以达到治病的目的。
灸法是以特制的灸炷或灸草在穴位上施灸来预防和治疗疾病。其中艾草为最佳原材料,所以常称为艾灸。此外还有隔药灸、灯火灸、桑枝灸等方法。
2. 做针灸治疗时痛不痛?
患者是否疼痛取决于三个方面:
(1)操作者的手法
(2)针灸器具的选择
(3)患者的敏感程度
减小疼痛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选取直径越小的针灸针,患者的疼痛感就越轻。目前临床上最常使用的针灸针多为毫针,直径约为0.2 mm~0.5 mm。
(2)操作者采用一定的针刺技巧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疼痛感,比如针尖运动速度要快,避开毛孔,进针处不要有酒精,左手适当按压或分扯。
(3)相对于针刺伴随而来的痛感,灸能给患者带来舒适的感觉。因为施灸过程中,操作者会根据患者的感受调节艾灸与皮肤之间的距离。当然,个别艾灸操作仍具有一定的疼痛感,比如:实按灸、灯火灸、药线灸等,这些操作也是在特定疾病情况下运用,比如腮腺炎等。
3. 针灸能治哪些疾病?
据了解,针灸目前可以治疗的病症达800多种,其中疗效显著的病症可达300多种。在调节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方面疗效确切。
除了众所周知的中风、面神经麻痹、各类痛症等可用针灸治疗,针灸在治疗月经不调、减肥、失眠、视力下降等方面也颇有成效。
当然,同现代医学一样,由于患者体质差异和医者水平高低,最终疗效因人而异。
4. 哪些人群不适合针灸治疗?
一般情况下,针灸适用于绝大部分人群。但是有少数人群不适宜用针灸,通过临床的总结,大致归纳如下:
(1)人在过饥过饱时均不建议针灸治疗;
(2)孕妇不建议用针(特别是腰腹部),可适当用灸;
(3)小儿可以用针灸,但是不建议留针,针刺得气后即可取针;
(4)有皮肤感染或者肿瘤的部位不建议针灸;
(5)有出血性疾病或者出血倾向的患者不建议针灸;
(6)惧怕针灸且容易晕针的患者不建议用针灸;
(7)血糖控制很差的糖尿病病人不建议针灸。
5. 针灸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针刺腹部时不宜过深,以免伤及脏器;
(2)体弱者、老年人针灸治疗时应尽可能选择卧位;
(3)在艾灸治疗时还有一定根据施灸的位置还有一定的操作顺序;
(4)用艾灸时注意:阴虚火旺、发热患者不宜用灸,皮肤黏膜、大血管等地方不宜用灸;
(5)针灸治疗时尽可能放松,以减少疼痛并促进机体功能恢复;
(6)针灸治疗后应避免立即洗澡,要及时保暖以免感染风寒;
最后再提醒大家,在进行针灸治疗时一定要认准正规的医疗机构。
来源: 罗阳教授科普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