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是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我国约有2.45亿成人患有高血压。虽然良好的血压控制可大大降低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但是目前我国的血压控制达标率仅为15.3%,形势十分严峻。

小编总结了关于高血压用药的8大误区,仅供参考。

误区1 不服药

误区:部分患者认为自身未出现不适症状或者高血压病程长,身体已耐受,因此不用服药。

解答:虽然不存在症状或已耐受,但并不代表对身体无危害。高血压的治疗主要取决于血压水平和相关并发症风险,与是否存在症状无关。因此,只要患者血压水平高于标准值(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1 mmHg=0.133 kPa),即需要在改善生活方式基础上启动药物治疗,即使是年轻的初发高血压人群。

误区2 少服药

误区:部分患者认为“是药三分毒”,服用降压药会导致肝肾功能损害,而且担心药物存在依赖性,从而少服药。

解答:药物是一把双刃剑,虽然会存在不良反应(如头晕、呕吐、嗜睡等),但可以治疗疾病,而且多数降压药物所产生的不良反应较为轻微且可控,呈概率性。患者定期到门诊复查肝肾功能,监测可能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即可。

此外,虽然高血压是慢性疾病,目前只可控制,无法根治。但是,使用降压药不会产生依赖性,绝大多数患者只要遵医嘱服药,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降低并维持血压在正常范围内即可,无需过于担心。

误区3 服药晚

误区:同误区1,此类人群认为出现强烈不适感时才需要服药。

解答:无不适感并不代表血压正常可不做处理,建议高血压患者定期测量血压,如每周至少测量血压1次,不能“跟着感觉走”来估计血压。千万不能等脑出血了,才有“感觉”,这时采取措施为时已晚。

误区4 早停药

误区:部分患者认为不适感消失或者血压水平下降并短时间维持正常即可停药,不再服药。

解答: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即使血压水平降至正常,只能说明药物作用有效,而不能说明高血压已被“治愈”,可以停药。需要注意,高血压患者需要终身坚持服药。一般血压稳定正常后,在医生严密观察下,可遵医嘱谨慎地少量减药,而并非直接停药,且不建议停药,以免血压水平出现“反弹”,再次异常升高。

误区5 服药断断续续

误区:部分患者认为降压药发挥其职能即可,血压升高时服药,血压维持正常水平时即停药,等重新升高时再服用。临床实际情况表明,相比其他误区,服药不连续问题更为常见。

解答:高血压在临床中称为“无声的杀手”,之所以有此称号,是因为会出现“血压恢复假象”,如患者即使血压高达200 mmHg,但依旧未出现症状,这种情况被称为适应性高血压。患者自认为无症状即无碍,其实血压高水平状态已增加发生心肌梗死、脑卒中、肾脏损伤等并发症的风险。此时,药物治疗显得尤为重要,降压药可帮助降低上述并发症风险,延长生命。因此,高血压患者服药过程中勿“走走停停”,这样会引起血压水平出现大波动,危害甚大。

误区6 服药种类永不变换

误区:部分高血压患者认为不能服用“新品”降压药,以免与之前降压药“冲突”,无明显降压效果。

解答:抗高血压的“老药”普遍存在不良反应高、不能维持24 h药物疗效等问题,而“新药”多为一线降压药,1 d/次,药物效果可维持24 h。但具体选择何种药物,还需遵医嘱。

此外,如果血压水平控制不当,或者联合用药效果甚微,甚至出现了诸如干咳、头痛、水肿、血肌酐升高等严重不良反应,应考虑及时就医,遵医嘱决定是否需要更换治疗方案。

误区7 服药种类定期变换

误区:部分患者认为选择降压药如同逛商场,货比三家。

解答:虽然适当更换降压药可更加了解何种药物适合自身情况,但若频繁换药或随意换药,会导致药物的血液浓度不稳定,进而使得血压水平不稳定。建议患者在遵医嘱选择某些降压药后,如果获得了相对较为满意的效果,应继续坚持服用。如果偶尔引起血压波动,可考虑是否因感冒、发热、情绪波动、过度劳累等情况所致,而非直接更换降压药。

误区8 服用价格较低的药物

误区:部分高血压患者会要求医生初期开药方时先选择便宜的“普通药”,之后再升级药物。因为担心直接用“好药”,以后药“不灵”时无药可用。

解答:实际上,降压药的药效并非以价格来衡量。药物价格只说明药物的成本,而与药效关系较小。常用的降压药大概可以分为6大类,每一类药物的作用机理不同,针对的高血压患者群也不同;患者的疾病分型不同,对降压药的反应也不同。

例如,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伴有心绞痛,或有脑卒中风险的高血压患者选用钙离子通道阻滞剂效果较好;而伴有糖尿病、心力衰竭、肾病的高血压患者,宜选用血管紧张素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合并冠心病、心绞痛等心脏疾病的高血压患者则适合选用β受体阻滞剂。因此,药物的选择只与疾病有关,与价格无关。

文、排版丨付雨杰

来源: 康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