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冠,总有人幻想着速胜,甚至快进到用某一种理论麻木自己,认为“如果xx”就可以了。然而,现实中,不仅新冠病毒不会听你的话,就是人群也不是你理想中的人群。

纸上谈兵是最简单快乐的事情了。无论是看论文还是发数据,敲敲键盘,一会儿一篇雄文就可以搞定,甚至捯饬捯饬,还能自己发一篇新冠研究。

但是为什么时隔三年了,新冠疫情依然在全球肆虐,全世界所有国家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这让我想起了当年自己的签名“生物专治不服”。那么,今天就来和大家聊聊为什么在面对新冠时,“如果”是一种可笑的幼稚病?

01,“如果xx”就可以了吗?

之前有一段时间一直在做志愿者参与防疫,让我深深感受到了理论和现实中的巨大鸿沟。那时在一个高校参与核酸检测,面对的对象全是全日制本科大学生,理论上受教育程度应该是非常高的群体。

我负责的事情非常简单:让学生在纸上登记个人信息,然后请他们出示健康码(用于扫码)。

我觉得这种操作,对于大学生来说,根本不是问题。

我在那里指导着,然后还有大喇叭在那里重复播放着:请提前准备健康码。

然而实际上呢?每隔几分钟,就有个人上来打断,老师,没有带手机能行吗?老师,手机没电了怎么办?老师,能用其他人的手机吗?

至于走到跟前了,手机还是息屏,健康码还没调出来的,比例不下10%。

甚至于到了指定时间停止核酸了,依然有学生络绎不绝过来(已经在下课30分钟以后)就更常见了。

可以说,理论上,按照测算,我一个人上午3小时可以检测大概300-400人。然而实际上,这个数字只有一半左右。

这个事情,让我大为震撼。

这可是理论上受教育程度非常高的群体之一,但是在如此简单的核酸检测操作中,能够让效率只有理论上的一半。可以想象,如果放到其他群体中,那更可怕。

就比如之前不少地方报道的情形,有的人,明明指定了时间,就是不去做核酸;有的人甚至还拒绝核酸。

02,病毒会听话?!

每次谈及疫情,总有各种“如果”,却很少有人考虑现实。

比如,药物刚出来,不考虑生产周期和运输周期,就认为可以实现人人足够了。

比如,疫苗刚出来,就觉得全国人民可以瞬间实现免疫,而不考虑疫苗的生产、运输以及实际注射中各种群众的问题。

比如,总有人认为,医院只负责解决新冠病人就行了,而不考虑其他疾病患者对医疗的需求,所以觉得当前的医疗系统有足够的承载力。

当然,最夸张的是,他们认为:病毒会听话。

这简直是我听过最好笑的假设了。

所以有一种药物,那一定是永久有效,有一种疫苗,那一定是永久管用,这种药物叫“如果”。

疫情刚开始的时候,众志成城,对抗3年之后,就开始动摇了,开始“如果”了所以,至今读《论持久战》,仍然赞不绝口。

03,对抗新冠,就是一场持久战

对抗新冠,就是一场持久战。是全民的战争。

既有医药科研人员持续的研发新的疫苗和新的药物,也要有广大人民群众的配合和参与。而这其中的每一个单元,都不是像机器一样可以一秒下达命令马上开动,都是需要足够的时间。

想起之前双报到的时候去挨家挨户劝人们打疫苗的痛苦,真是现实打脸,人家就不打,怎么破?

就包括之前不少人希望的强制第三针,我一定程度上是支持的,但是如何劝说别人同意?如果不同意,谁去强制?如果疫苗出现偶合症状,谁来解决?等等类似的问题,都是非常现实的问题,绝对不是轻描淡写的一句“强制”就能解决,而且,这,需要很长时间。

所以,不要谈“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如果,只有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