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221415509512824796416.png

[摘 要] 通过对2003—2018年间中国(不含港、澳、台地区)出版的气象科普图书概况的定量分析发现,这一时期,气象科普图书出版进入繁荣阶段,儿童、青少年是重要的受众群体,科普图书创作紧扣气象学科特色且丰富多彩,同时深受社会背景影响,服务于国家防灾减灾需求和公众诉求。未来气象科普图书需进一步以需求为导向,丰富和拓展创作选题、题材和受众群体,探索与新媒体融合路径,打造有影响力的精品。

本研究对2003—2018年期间中国(不含港、澳、台地区)出版的气象科普图书展开研究。研究数据来源于国家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广州图书馆等公共图书馆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高校图书馆的馆藏书目信息,并利用超星数字图书馆等工具系统,尽可能全面地获取了气象学领域科普图书的题名、作者、年份、出版社等关键信息。对源自不同数据库的书目进行了去重,整理形成研究书目清单。进一步地,通过浏览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孔夫子旧书网、当当、京东等网站,对书目清单缺漏进行补充,并对照作品原始文本对清单中的信息进行了核对校正。

1气象科普图书出版总体情况

1.1气象科普图书出版数量与形式

进入21世纪以后,气象学领域科普图书创作进入相对繁荣的阶段。据统计,2003—2018年的16年间,全国(不含港、澳、台地区)共出版气象学领域中文科普图书1 211种,出版图书种数总体上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与单行本相比,丛书作为一种出版形式,更容易吸引读者的眼球。另外,这一时期有《防雷避险手册》《全球变化热门话题丛书》《危险的天气丛书》等52种图书进行了再版。

1.2气象科普图书的引进与原创性

从原创性角度来看,2003年到2018年期间,我国引进了14个国家的259种气象科普图书,约占总数的21.4%,国内原创的气象科普图书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这一时期引进的气象科普图书主要是丛书形式,受众群体集中在儿童和青少年,内容以介绍大气科学基础知识和各种天气气候现象的原理为主,还有少量图书以气候变化为主题。引进图书的主要优势体现在呈现方式的趣味性, 或采用漫画绘本形式,或配以大量精美的原创三维原理示意图和天气实景图。相对于引进图书,国内原创图书更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和思维特点,此外,在天气气候现 象的发生规律、气象与生产生活和文化的结合等方面也更契合我国国情。

1.3出版气象科普图书的出版社概况

2003—2018年期间出版过气象科普图书的出版社共有292家,数量总体上呈现逐年增长趋势。出版社分布在全国46个不同的城市,约57.0%集中在北京,北京作为我国的教育、科技、文化中心,集中了更多的科普资源。但也反映出全国不同地域气象科普发展水平的不均衡。

这一时期出版气象科普图书最多的是气象出版社,气象出版社下设专门的编室负责科普类图书的编辑出版,依托中国气象局集中的专家资源保证图书的质量, 对气象科普图书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气象科普图书内容分析

2003—2018年期间出版的气象科普图书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别:气象学原理知识、气象防灾减灾、二十四节气、气候变化、气象与生产生活、气象与历史文化和气象与环境。其中,普及气象学原理知识类的图书所占比重最大。

2.1气象学原理知识类图书

2003—2018年期间共出版了542种气象学原理知识类科普图书,内容涵盖大气基本知识、各种天气现象及原理、观云识天、气象观测预报技术等。其中,以天气现象为主题的占有极大一部分。受众群体以青少年学生为主,目前在我国的中小学学科体系中,气象学并不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在气象学教材缺乏的情况下,气象科普图书是青少年系统性获取气象知识的重要途径。

2.2气象防灾减灾类图书

2003—2018年期间共出版了235种气象防灾减灾类科普图书,内容主要包括台风、暴雨、寒潮、雷电等气象灾害以及由气象因素引发的洪水、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的特点和防御。由于党和国家对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重视,这一时期,气象部门、国家减灾委员会、水利部宣教中心等单位均组织编写了大量防灾避险指南类的气象科普图书,如中国气象局组织编写的《气象防灾减灾科普手册》《农 村气象灾害避险指南》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部门根据当地气象灾害特点也组织编写了有针对性的科普图书,如《湖北省气象灾害防御手册》《内蒙古气象灾害及其防御》等。

2.3二十四节气类图书

2003—2018年期间共出版了173种二十四节气类气象科普图书。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成为宣传普及气象知识和节气文化的重要契机。随着公众对二十四节气关注度的高涨,相关科普图书出版数量出现了一次爆发式增长,仅2018年一年就出版了90种。2017年中信出版社出版了由著名气象主持人宋英杰撰写的《二十四节气志》,该书在介绍每个节气的物候特征、文化习俗之外,首次从气象大数据的角度,通过分析全国不同地区气温、降水等气象要素的统计特征,回答了“大寒、小寒谁更寒?”“全国各地究竟什么时候入春、入夏、入秋、入冬?”等引发公众探究兴趣的问题。。

2.4气候变化类图书

2003—2018年期间,我国共出版了以气候变化为主题的科普图书118种。2005 年有两套气象科普图书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科普类)二等奖,一个是《全球变化热门话题丛书》,另一个是《院士科普书系——需要精心呵护的气候》,两套书均以全球气候变化的科学问题为主题。这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之下,国家、社会对气候变化科普工作的需求和引导。

气候变化问题正在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公众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亟须提升,国家、社会对气候变化科普工作的需求和引导,促使气候变化类相关科普图书的出版。

2.5气象与环境类图书

2003—2018年期间,气象与环境类科普图书共出版了28种。2012年之前,公众对大气污染的认识有限,大气环境问题尚未引起充分关注和重视。2014年,气象与环境类科普图书出版量达到峰值8种。这类图书在介绍大气污染科学知识外,还注重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普及公众最关心的防护问题,如《雾霾里的生存智慧——PM2.5自我防护手册》《远离雾霾毒害,你该怎么办?》等。

环境问题关系国计民生,十八大以来,我国对空气污染问题的治理决心和力度也是前所未有的。在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下,近年来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2015年起气象环境类科普图书出版种数也出现回落。

3气象科普图书受众分析

据统计,2003—2018年期间出版的气象科普图书,约48.1%没有指定明确的读者群体,约45.3%面向儿童、青少年群体。面向儿童、青少年的科普图书在内容上以气象学原理知识为主,占三分之二左右。进入21世纪以来,面向儿童、青少年的气象科普图书大多已经能做到从读者群体的心理特质出发,充分考虑他们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点,采用插图、漫画、绘本等多种形式,活泼、启发式的语言风格,或者丰富的故事情节来达到更好的科普效果。

农民也是全民科学素质提升的重点人群之一,而2003—2018年期间出版的气象科普图书仅有约6.6%是明确面向农民读者的。在政策背景的促进下,气象出版社于2007—2008年间出版了《气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系列丛书》共14种,解答了农民急需解决的与气象相关的生产技术和防灾减灾问题,其中《农业气象灾害防御问答》分册入选新闻出版总署组织的“农村书屋”必备书目,发行量达 10余万册。此外对节气、 农谚的解读也是一个常见的主题,如化学工业出版社的《读农谚 • 知农事》、中国农业出版社的《二十四节气农谚大全》、气象出版社的《农业气象谚语与解析》等。

4小结与讨论

进入21世纪后,科普事业的地位不断提高,气象科普图书的出版种数和出版社数量都有了大幅增长,图书内容也结合社会背景和公众关注热点不断丰富。未来,为满足国家和公众需求,适应科普事业、气象学科和媒体技术的发展趋势,气象科普图书的创作出版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提升。

4.1着力打造有影响力的精品

气象科普图书创作需要进一步发挥工匠精神,沉下心来着力打造视角独特、制作精良的精品。

4.2选题紧扣时代热点,服务国家战略,面向公众需求

前瞻性地把握国家战略和公众需求,提前谋划气象科普图书创作。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战略, 并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与碳达峰、碳中和相关的气候科学知识、国家和公众层面可以为实现目标做些什么等,都可以成为气象科普图书选题的绝佳切入点。

4.3更加注重普及科学精神和拓展文艺体裁

未来科普创作应当更加重视丰富人文方面的选题,将人文精神与科学知识相结合,加强气象文化的传播。此外,更多地尝试童话故事、科幻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性更强的体裁,进一步提升公众想象力,增强公众对气象科技的好奇心。

4.4关注重点人群并拓展受众群体

加强面向农民群体的是气象科普图书创作工作,重点关注现代化农业气象科 技成果及其应用。

此外,21世纪以来专门针对领导干部群体的科普图书极为缺乏。领导干部气象科学素养的高低,关系着其能否有效利用气象信息做出科学决策。未来气象科普图书创作急需更多关注领导干部群体。

4.5创新形式使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各展所长

气象科普图书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的长处,走精品路线,针对一些科学问题做深度、权威、系统性的解读。继续探索与新媒体融合的方式,丰富图书纸面之外可展现的内容和形式,使新旧媒体共同换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来源: 科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