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普研究所于2020年4—10月组织开展了第十一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

1 调查概况

2020 年的调查范围覆盖中国(不含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8 ~ 69岁公民,采取分层多阶段不等概率PPS抽样方法。在保证调查指标和评价标准国际、国内连续可比的前提下,2020年调查指标在保持三个一级指标一致的基础上,对公民对科学理解、公民的科技信息来源和公民对科学技术的态度三个一级指标下的二级指标进行了修订。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形势下,2020年的调查采用线下线上融合的方式进行,主要采用实地面访调查和扫码调查以确保抽样调查的结构特征,同时辅以线上定向推送调查以增加样本密度。并有维语、藏语和蒙语等多民族语言版本的问卷,使受访者可以通过调查员面访和自主答题的形式接受调查。依托自主研发的“公民科学素质数据采集与管理系统”,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通过实时上传数据、远程定位监控、录音甄听审核、电话追踪复核等质量控制手段,实现了对每份样本的全程可追溯,确保调查结果真实可信。

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水平持续快速提升,2020年具备科学素质公民的比例达到了10.56%,显示了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卓有成效,圆满完成了“十三五”“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0%”的发展目标。各地区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均有大幅增长,有10个省、市超过了全国总体水平,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均有大幅提升,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处于我国区域发展的领先地位,不同分类群体的公民科学素质发展更加均衡。我国公民对科技发展信息的感兴趣程度较高,互联网已成为信息时代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首要渠道。公民参与科普活动和通过科普场所获取科学知识和科技信息的比例持续增加,对科普公共服务的满意度较高。我国公民更加崇尚科学、理性求实、支持创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促进了我国公民理性思维和科学意识的进一步提升。

2 中国公民的科学素质发展状况

2.1 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快速提升

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0.56%,比“十三五”中期2018 年8.47% 提高了2.09个百分点。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的持续快速提升,特别是“十三五”中后期的提速发展,为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人才支撑和人力资源基础。

2.2 各地区公民科学素质发展状况

中国各地区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均有大幅提升,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全部达到或超过“十三五”预期发展目标,反映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特征。2020年,上海(24.30%)和北京(24.07%)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超过24%,是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发展的领头雁,除此之外,天津(16.58%)、江苏(13.84%)、浙江(13.53%)、广东(12.79%)、福建(11.51%)、山东(11.47%)湖北(10.95%)和安徽(10.80%)8个省市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超过全国总体水平。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总体水平超过10%标志着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发展整体进入新阶段,但同时,各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较为突出,如图1。

图1 各地区公民科学素质发展状况

与2018 年相比,各地区公民科学素质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大幅提升。从各地区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的增速来看,海南、西藏的增速最快,增长率都超过了70%;青海、贵州、云南和甘肃的增速较快,增长率都接近或超过40%。此外,安徽、湖南、湖北和陕西的增长率也都接近或超过30%。

2.3 区域公民科学素质发展状况

不同区域的公民科学素质发展呈现出与其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特征。以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划分来看,东部地区公民科学素质水平(13.27%)领先发展,超过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总体水平,中部地区公民科学素质水平(10.13%)超过了10%,西部地区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达到8.44%。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处于我国区域发展的领先地位。与2018年相比,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均有较大提升。

2.4 城市公民科学素质发展状况

2020年的调查首次获得了我国341个地级市及以上城市的公民科学素质状况,我国城市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均超过10%。上海、北京和深圳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超过了20%,标志着公民科学素质达到较高水平,形成了崇尚科学、积极创新的良好科学文化氛围,为其建设全球创新中心奠定了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南京、杭州、广州、苏州、天津、武汉、宁波等城市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超过了15%,位于全国前列,标志着具备了形成崇尚科学、积极创新的良好科学文化氛围的条件,发挥着公民科学素质发展的区域示范引领作用。济南、合肥、厦门、青岛、成都、福州等城市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超过10%,标志着进入创新型城市的行列,成为我国未来公民科学素质发展的中坚力量。但仍有9个市或地区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低于5%。此外,在4个直辖市所辖的86个区县中,北京海淀区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达30.98%,是全国唯一超过30%的地市级单位。

2.5 不同群体公民科学素质发展状况

与2018年相比,在不同群体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快速提升的同时,农村居民、女性公民、中老年等群体自身的科学素质水平提升速度较快,各群体的科学素质水平发展更加均衡。公民科学素质的城乡发展还存在不平衡状况。城乡居民的科学素质水平均有明显提升,农村居民的科学素质增速明显高于城镇居民,但城乡差距依然有所加大。

公民科学素质的性别不平衡状况进一步缓解。不同性别公民的科学素质水平均有明显提升,女性公民的科学素质水平提升幅度明显高于男性公民,性别差距进一步缩小。

与2018年相比,各年龄段公民的科学素质水平均有明显提升,中青年群体的科学素质水平较高,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中老年群体科学素质的提升幅度则更加明显。

受教育程度是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的决定性因素,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是具备科学素质公民产生的基础,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升,具备科学素质公民的比例明显提升。与2018 年相比,不同文化程度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均有所提升,其中初中、高中(中专、技校)受教育程度公民的科学素质提升幅度相对较大。

3 中国公民获取科技信息和参与科普的状况

3.1 互联网是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首选渠道

电视和互联网是我国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互联网已成为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首选渠道。除此之外,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依次为:亲友同事(36.2%)、广播(32.0%)、报纸(30.2%)、期刊杂志(21.2%)和图书(20.9%)等。

3.2 通过互联网获取科技信息的公民对网络信息的处理和辨别情况

2020年,对通过互联网获取科技信息公民的进一步调查显示,互联网使用者更多选择“看是否有本领域专家的认可”来处理和辨别网络信息。我国公民网络信息辨别的总体情况较好,大多数公民具备网络信息辨别的行为意识和价值判断。见图2。

图2 通过互联网获取科技信息公民的网络渠道使用渠道

3.3 公民参观使用科普场馆的情况

“十三五”以来,我国公民参观科普场馆、利用科普设施的比例持续提升,对高校、科研院所实验室的利用率显著增加。数据表明,“十三五”期间公民参观各类科普场所的比例均有不同程度增长,同时,尽管2020年公民参观动物园、水族馆、植物园的比例比2018年有所下降,但动物园、水族馆、植物园仍是公众参观比例最高的科普场所。

3.4 公民对信息渠道和科普场所的科普效果评价

调查显示,我国公民对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和科普场所的满意度较高。2020 年,我国公民有接近和超过七成受访者认为,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和科普场所获取知识、增加兴趣、加深认识、形成观点、解决问题的认识和能力等均有很大或一定程度提升。

3.5 公民对社区科普环境的满意情况

2020 年调查显示,我国超过六成公民对所在社区的科普环境表示满意。表明传统的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成果深入人心,新形势下科普的新理念、新模式、新服务在得到公众较多认可的情况下,仍需持续推进科普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构建科普发展新格局,不断满足公众的科普新需求。

4 中国公民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态度

4.1 公民对科技发展信息的感兴趣程度

2020年调查显示,我国公民对科技发展信息的感兴趣程度较高。我国公民最感兴趣的科技发展信息是“卫生与健康”,比例高达93.9%;而公民对“网络与信息技术”“军事与国防”“前沿科技”“航空航天”的感兴趣程度均低于上述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科技发展信息。

4.2 公民对科学技术的看法和态度

2020年调查显示,我国公民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和理解更加成熟,对科学技术的看法和态度更加理性,理性求实的科学文化氛围正在形成。如图3。

图3 公民对科学技术积极支持的程度

4.3 公民对科技创新的看法和态度

2020年调查显示,我国公民理解支持科技创新,积极支持基础科学研究。并且相当一部分公民认为科技创新不只是科学家的事情,与公众是有一定关系的。公民参与科技决策的需求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其中赞成“政府应该通过举办听证会等多种途径,让公众更有效地参与科技决策”的公民比例为75.7%。

4.4 公民对科学家及其工作的看法和态度

2020年调查显示,我国公民崇尚科学,高度认同科学家的工作。数据表明,我国公民十分认同科学家的贡献和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赞成科技工作者应履行科学传播的社会责任,但同时对科技工作者的态度也比较理性,没有盲目崇拜。

5 中国公民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相关科学议题的认知和行为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深刻改变着人们的认知能力和行为习惯。我国公民普遍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相关信息表示关注,并接受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相关科学议题的进一步调查。

5.1 公民认为帮助较大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信息来源

我国公民认为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最有帮助的信息来源是权威媒体渠道、权威数据信息和权威科普知识。调查显示,大多数公民最相信“官方实时新闻”“疫情最新数据”“权威专家观点”“新冠肺炎科普知识”,认为“微信群、朋友圈、公众号的相关文章”“各大媒体辟谣信息”“亲友同事的言论”等信息来源帮助较大的公民比例较低。与全体公民相比,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相信“官方实时新闻”“ 疫情最新数据”“权威专家观点”“新冠肺炎科普知识”的比例更高,而相信“微信群、朋友圈、公众号的相关文章”“各大媒体辟谣信息”“亲友同事的言论”等信息来源的比例更低。

5.2 公民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相关科学议题的认知和行为状况

在2020 年调查期间,我国公民对新冠肺炎的症状、流行传染病传播途径和个人防控行为等题目的回答正确率都超过八成。对于新冠肺炎疫情的网络谣言,超过半数公民能够正确分辨,认为“疫苗是应对和解决新冠肺炎疫情的重要方法”的公民比例为54.6%。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持续推进,公民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相关科学议题的认知水平和行为能力将进一步提升。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我国绝大多数公民的科学防控行为和意识都有所提升。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具有更好的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基础科学意识和科学能力。

6 结语

2020年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是我国开展的第十一次调查,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大型国家调查。调查全面获得了我国总体及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公民科学素质发展状况,首次实现了对419个地市级单位全覆盖的公民科学素质监测评估,充分掌握了公民获取科技信息和参与科普活动的情况,深入了解了公民对科普的需求和对科学技术的看法与态度,以及公民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相关议题的认知、态度和行为状况,获得了大量的不同地区、城乡、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公民的结构化抽样调查数据,为后续开展多层次、多结构深入分析提供了重要基础,为我国在新发展阶段加强科普工作、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提供了量化依据和决策参考。

来源: 科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