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号,全国进入高考的第一天,几乎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在高考上,毕竟孩子们的十年寒窗生涯就要结束了,到了大放光彩的时候了,这确实值得所有人的关注。可是,有一件事却让这么美好的日子变得不那么好了,因为,上海市杨浦区邯郸路某大学内发生一起令人震惊的持刀伤人致死事件:该校一名老师因工作关系对同事怀恨在心,结果持刀杀害了自己的同事。这样的事件不管是发生在哪里,影响都极为恶劣,更别说是大学了。
虽说有所谓的知情人士透露,杀人者最近因考核不达标,结果被解聘,而被害者则是向杀人者宣布解雇决定的人。先不管原因为何,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了,希望能引起人们的深思,让这样的悲剧不再发生!
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来看看国内的非升即走,临时工等现象!
01,国内的非升即走情况
———————————
这几年,国内学会了国外的非升即走策略,也就是给予青年教师相对高薪和更高的起点(比如入职就给副教授甚至正教授,当然是特聘的。还允许招硕博,而正常的序列,需要很多年才能达到)。虽然,这样的方式对于很多人来说,压力确实很大,但是也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一种途径。不过这样的事情既然发生了,我们也是时候关注一下国内的非升即走情况了,但是也很矛盾,说一下为何矛盾。
根本原因是:博士供大于求。
六非:来我这里吧
高材生:去nm,没前途
高材生:名校给我机会吧
名校:来做临时工,爱来不来
02,非升即走——临时工
———————————
非升即走,虽然是一种招聘策略,但是付出的代价是:严格的考核,非升即走。
比如前两年武大当时搞这个,119位被考核教师中,只有4人通过评审入编,淘汰率高达97%。
对于这些青年教师,可就惨了。回国三四年,基本上忙于适应环境,做科研也难有大产出,结果考核不过,你再想着去其他学校,可是其他学校也不傻啊。
你都是大龄青年了,科研水平几年后可能也差不多要废了,而且还不一定比得过刚入职的小青年。
再加上几年的熟悉,人也变精了。
所以,非升即走,想找个便宜下家,也不容易。
这起事件中的姜某就是如此,先去苏大,后去复旦,6年非升即走,结果自己没达标,可是已经39岁了,再加上离婚,基本上可以说是陷入了严重的人生危机。
只是可惜了死者,他只是代学校受过。
但是,学校真的有错吗?这也是我想说的另一个内容。
03,学校的无奈——僧多粥少———————————
其实,这些年来,非升即走之所以出现,背后的原因就是:人才过剩。
2008年,我国博士学位授予数正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到如今,我国每年毕业博士6万多。这是个非常庞大的规模,再加上大量的海外归来学子,可以说,我国的博士是严重超量了。
面对这种情况,学校的机会本来就不多,一个稳定的学校,对于师资的需求基本上是固定了,哪有那么大的缺口。于是就出现了“特聘”系列,反正就是临时工,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
正常学校,一年退休几十个老师,理论上也就进来几十个老师,这些老师往往需要从讲师——副教授——教授一步步做起,毕竟名额有限。.
而特聘人员呢?往往一步登天------直接给副教授甚至教授待遇。普通教师序列想要拿到硕导博导也需要好多年,可是特聘序列一进来都拥有,至于待遇更是悬殊。后者可以达到前者的好几倍。
这种情况下,那自然就是利益和风险匹配了。
现在不少学校有大量的特聘,多的听说鸭大一年可以达到数千人。这么多人,按照规模,最终肯定只能留下几十个,剩下的都只能找下家。
其实,也就是,愿赌服输的过程,如果赌赢了,加入学校正式行列,输了换地方。
只是,有的人,不愿意服输,极端的就成了这样子。
04,这些年来,我看到的情况————————————说到底,如果高校严格限制,按照传统序列,那么每年全国4000来所高校,估计缺口也就是万把人。剩下的五六万人,那都将无法进入正规教师序列,那这些人该怎么办?所以,非升即走,虽然是没办法中的办法。但是,这些年来,我看到的情况是:
1,非升即走抱怨很大,压力太大,前途未卜
2,其他人依然义无反顾加入这个序列,而且还要抢。
3,本质上,依然是供需平衡被打破了,导致博士太多了。
最后,现在谈论谁对谁错,真的很难。可能还是要正确的塑造博士的人生观吧,做科研进高校并非唯一的路,也要降低期待。
顺便,结合我们一堆青椒的看法:慎重去“非升即走”,坑不小。
05,如何解决?他山之石———————————说来说去,问题已经存在,那么该怎么解决呢?解决办法:问道于先。
其实非升即走并非我国首先发明,在美国等已经形成了非常成熟的非升即走模式,也并没有造成如此激烈的结果。那么,美国方面是如何解决的呢?
答案就是:严格把关入口。
在美国,高校并不是可以随意招聘非升即走,他们会对学校的缺口进行评估,然后给出对应的需求,而对于同一个位置,学校并不会招聘多人来,而是择优选择一人,保证该人和学校要求基本匹配。接下来,该应聘者就进入非升即走序列,在经历数年考核后,达到学校标准,留下获得永久的位置,如果无法留下,那么学校会继续招聘。
由此可见,美国的解决办法就是:严格把关。同一个位置进入非升即走序列的只有1个人。然而,到了我国,却发生了大变样,同一个位置,同时进入非升即走序列的有数个甚至数十个,最终能否留下,不仅仅取决于个人的成就,还要看个人在所有非升即走序列中的排序。
可以说,对于美国来说,大部分非升即走的前景是明确的,哪怕强大如哈佛大学,也有接近三分之二的非升即走人员可以成为正式序列,反观我国,武汉大学进入非升即走后只有3%的人能留下,两者悬殊高达20倍。
因此,解决非升即走策略,最好的办法就是:学校严格把关,严格控制非升即走名额,不得随意招聘非升即走,更不能像养蛊一样招聘大量的人员,然后再数年后只留下少数人。
而对于其他不能进入名校的博士,应该鼓励他们向下兼容,进入其他院校,甚至进入产业界,只有这样,才能让整个非升即走真正形成了良性循环,而不是像眼下这样会导致大量的人在数年后面临失业的情况。
当然,也要加强对博士们心理预期的教育,让更多的优秀人才进入业界,而不是像现在拥堵在名校里。
至于其他诸如全面改制、扩大高校规模等策略总体上程序缓慢且困难重重,眼下不具备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