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敌人才是最可怕的。”这些天闲在家里,常常想起这句话,想到可怕又可恶的病毒。


据说法国生物学家路易斯·巴斯德在1882年左右首先意识到病毒的存在——由于用显微镜看不到狂犬病的致病原,他猜测这玩意儿一定比细菌要小得多(后来知道其大小通常相当于细菌的千分之一)。直到1931年电子显微镜发明之后,人们才第一次见到了病毒的模样。


这种小东西一度令人感到十分困惑:它不具细胞结构,单独存在时没有通常意义上的生命活动,但它却含有储存生命信息的分子(DNA或RNA),具有增殖和遗传等特征的生命形式,而且能够在竞争中不断演化。它赖以生存的手段是感染宿主细胞,将其作为廉价的生产车间,不费力气地大量复制自己,并把细胞们甚至宿主搞死。


在发现病毒之前,对于生命,科学界实际上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即生命体能通过自身的新陈代谢来生存、生长和繁殖。病毒进入人们的视野后,引发了病毒对于生命到底意味着什么的争论。分子生物学时代来临之时,多数生物学家倾向于认为,病毒只是类似生物的一种存在形式,而不是一种真正的生命体,它缺失作为一个完整生命所需要的一些重要基因。


2013年,一种在智利海岸的海水中发现、直径达1微米的巨型病毒,让生物学家亮了眼。这种病毒被命名为“潘多拉病毒”。它虽不能自我繁殖,需要寄生细胞(能够感染变形虫),但它拥有的基因却多达2500余个,而这些基因只有大约6%与地球上其他生物的基因类似,其他都是未知基因。


此后,生物学家又在西伯利亚冻土中发现直径达1.5微米的巨型病毒,在动物体内也发现了潜伏的巨型病毒。就在十几天前,据英国《每日邮报》2月12日报道,一支病毒领域的科学研究团队在巴西的一个湖泊中,发现了一种挑战传统认知的巨型病毒,这种病毒90%以上的基因序列都从未被人类破译并记录过。


巨型病毒的出现,似乎使得生命与非生命的界限在消解。特别需要弄清楚的是,病毒如何区别于其他生物,又怎么与其他生物形成了一个连续的演化谱?这同时也提示我们,是时候以“微生物之眼”重新认识生命体之间的共生关系了。


科学家已经认识到,包括病毒、细菌在内的微生物是最早定居地球的古老的生命形式,不同的微生物组成了一个复杂的平衡体系。在我们身体的内部和表面,微生物数量超过了我们自身的细胞数量。微生物形塑了生物圈中不同物种之间的巨大差异,我们的生活依赖于肉眼不可见的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和病毒的多样性。


事实上,地球上生命的基因多样性很大一部分就蕴藏在病毒之中,甚至今天地球上的生命都可能是在40亿年前从病毒起源的。今天来看,“使我们生病”固然“符合”病菌的利益,但是,为什么病菌会演化出杀死宿主这种明显自拆台脚的策略呢?


下次再聊。

病毒究竟对生命意味着什么?

图文简介

特别需要弄清楚的是,病毒如何区别于其他生物,又怎么与其他生物形成了一个连续的演化谱?这同时也提示我们,是时候以“微生物之眼”重新认识生命体之间的共生关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