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危机四伏的热带珊瑚礁海域中,稀缺的食物和拥挤的空间,使这里的竞争尤为激烈。为了赢得自己生存的一席之地,鱼类的形态、体色,甚至是伪装、掩盖气味等技能,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不断得到完善。魔鬼蓑鲉[yóu]就是在这场自我改良中,给自己披上了一件华丽的蓑衣。

“魔鬼”身着华丽

魔鬼蓑鲉属于鲉科蓑鲉属 Pterois,这个属名来源于希腊语 pteroeis,指的是翅膀。蓑鲉的胸鳍宽大如翼,游离的胸鳍鳍条上还带有彩色的鳍膜,看起来就像带羽的翅膀。

在中文的语境里,蓑鲉的这对大胸鳍看起来更像是稻草做成的蓑衣,因此被称为蓑鲉。此外,舒展开胸鳍和背鳍的蓑鲉,与雄狮、火鸡甚至火焰等都有几分相似,所以又常常被称为狮子鱼、火鸡鱼或火鱼等,狮子鱼是最常见的叫法。

魔鬼蓑鲉原生于印度洋—太平洋的热带、亚热带岩礁和珊瑚礁海域,最大体长不过38厘米,体型不大,但这并不妨碍它们成为生态系统中最顶级的捕食者之一,而且在自然状态下,它们少有天敌。这都归功于它那一身华丽的装扮。

有毒但也怂

魔鬼蓑鲉有毒,它的背鳍、腹鳍和臀鳍均有坚硬且可再生的鳍棘,这些鳍棘的横截面呈三叶瓣,状似三叶草,分泌和储存毒液的毒腺就藏在鳍棘内凹的凹槽里。

华丽的鳍膜将这一切包装起来;当鳍棘被动地触碰或刺进其他生物体时,鳍棘尖端的鳍膜受损,鳍棘裸露出来,毒腺受到外物的挤压,毒液便顺着鳍棘注射到其他生物体内。毒液会让对方感到极度不适,而且对人也是有害的,被刺到的部位会产生剧烈的疼痛并伴随发热,可以持续数小时,热敷和注射类皮质激素可以缓解,爱好潜水的朋友要千万小心。

除了防御,又长又尖还带毒的背鳍还有恐吓的作用,这让魔鬼蓑鲉在其生活的海域成了没人敢侵犯的大佬。

不过,魔鬼蓑鲉外表看似霸气凶狠,实际上却是一种比较温和的鱼类,身上的装备主要用于防御,正常状态下基本不会主动攻击。遇到威胁时,魔鬼蓑鲉会将全身的鳍棘和鳍条全部竖起来,又长又尖的背鳍会全部舒展并向前伸,似乎在告诉对方“不要惹我,我有毒”。如果相互对峙的时间比较长,魔鬼蓑鲉会选择慢慢往礁石或隐蔽的地方躲避,默默地待着。

不过,魔鬼蓑鲉也不是说怂就怂的,正在追求对象的雄性,通常会用激烈的主动攻击来捍卫自己的尊严。当有其他雄性想来破坏它的好事时,被打扰的雄性魔鬼蓑鲉会竖起背鳍,在干扰者面前游来游去以示警告;摇头是它的最后通牒,之后就会直接攻击对方头部了。

美丽是它的伪装

魔鬼蓑鲉只有在幼鱼和交配时期才会形成小群体,成年个体基本都是独居生活,而且有很强的领地意识,常利用有毒的鳍棘驱赶同类或捕食者。魔鬼蓑鲉昼伏夜出,白天通常不太活跃,经常待在礁石或珊瑚等隐蔽的地方,夜幕降临和日出之前是最活跃的。

凡是大小适口的小型鱼类、甲壳类,甚至同类,都在魔鬼蓑鲉的食谱中。虽然拥有一对大胸鳍,但魔鬼蓑鲉的行动速度并不快,捕食主要依靠伪装迷惑的技巧,以及把握出击的时机

在自然环境中,魔鬼蓑鲉红白相间的斑马状条纹和色彩斑斓的长鳍,都是它们用来迷惑猎物的伪装,猎物误认为面前的是珊瑚枝或海胆等。展开的胸鳍可以掩护摆动的尾鳍;在慢慢靠近猎物时,魔鬼蓑鲉还会用嘴喷出水流以分散猎物的注意力,或者借此让猎物头部对着自己,毕竟这样吞下去才顺口。捕食时,魔鬼蓑鲉通常会占据一个较高水层,吃对方个措手不及。

可以直观地看到魔鬼蓑鲉的喷水。图片:Albins and Lyons / Marine Ecology Progress Series(2012)

除此之外,魔鬼蓑鲉还会在距离水面20~30厘米的地方伺机捡漏。上层鱼类在躲避其他捕食者的追捕时会跳出水面,而魔鬼蓑鲉无需消耗太多体力,安静等待这些小鱼回到水里的那一刻出手就行了。

不能让“魔鬼”为所欲为

华丽的外表使得魔鬼蓑鲉成为世界各地水族馆和水族市场的宠儿。然而,水族宠物的放生和逃逸总是难以避免。1985年,魔鬼蓑鲉第一次在美国佛罗里达州海域被发现;1992年报道称,佛罗里达水族馆中有六条魔鬼蓑鲉因飓风逃逸到当地海域。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断壮大,魔鬼蓑鲉已经成功入侵并扩散至温暖的北大西洋西海岸沿岸和加勒比海域,同时那里还有少量入侵的另外一种原生于印度洋的斑鳍蓑鲉 Pterois miles

由于被入侵海域的小型鱼类等生物没有和魔鬼蓑鲉共同演化的基础,本土物种缺乏识别魔鬼蓑鲉气味和躲避的能力,因此魔鬼蓑鲉不需要消耗很多体力就能捕到充足的食物,壮大种群。比起在原生环境中的同类,入侵到大西洋的魔鬼蓑鲉群体密度更高,体型更大,日子舒服得很。而且魔鬼蓑鲉寿命较长,繁殖能力强,体长达到18厘米的雌性就可产卵,每四天就可以产出约15000枚卵,全年都可以生,年产卵量可达200万。

这些独特的属性,让魔鬼蓑鲉在入侵海域为所欲为,对本土珊瑚礁生物,特别是小型鱼类的多样性和生物量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据统计,有超过40多种小型珊瑚礁鱼类和至少15种甲壳类被列入了魔鬼蓑鲉的新菜单;一项为期5周的野外试验表明,魔鬼蓑鲉的入侵使该区域5种小型鱼类的数量平均下降79%左右。

此外实验还表明,魔鬼蓑鲉的捕食效率是同等体型的原生捕食者金黄九棘鲈Cephalopholis fulva 的2.5倍,生长速度甚至是后者的6倍。从长远来看,这可能会使当地的顶级捕食者——如石斑鱼和鲷科鱼类——的食物被抢占,从而威胁到本土生态系统。

目前魔鬼蓑鲉已经引起了当地各方的注意。人们把它纳入潜水叉鱼的旅游项目,做成餐桌上的美食,甚至有人想训练当地的鲨鱼来捕食魔鬼蓑鲉。

但魔鬼蓑鲉似乎很聪明。为了逃离追捕,这种原本只生活在50米深以内的鱼类,很多个体直接躲到300米左右的深度去了——这个水深远远超出了一般潜水抓鱼的范畴,而且入侵到了更深的水域。

科学家们认为,训练鲨鱼捕食魔鬼蓑鲉可能会导致鲨鱼对捕食潜水员同样感兴趣,这会给潜水员带来威胁。所以在当地,截至目前,食用魔鬼蓑鲉潜水捕捞旅游项目,以及设计专门的捕捞笼子仍是最值得鼓励的控制措施(不过如今还没有把入侵物种吃到不入侵的先例)。

加勒比海地区的人用魔鬼蓑鲉的鳍做成的装饰品。图片:浪里小海豚

由于人和物资在全世界范围内不断流动,物种入侵成了令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头疼的生态难题,全球每年因物种入侵造成的经济损失更是多达数千亿美元。中国近海海域是物种入侵的重灾区,调查显示,共有213种外来海洋生物在中国沿海有记录,而相关的入侵机制、入侵物种的生物学和对本地生态系统的影响,目前仍缺乏足够的研究。

本文是物种日历第6年第53篇文章,来自物种日历作者@浪里小海豚。


为了消灭入侵毒鱼,人们不得不拿起筷子

图文简介

在危机四伏的热带珊瑚礁海域中,稀缺的食物和拥挤的空间,使这里的竞争尤为激烈。为了赢得自己生存的一席之地,鱼类的形态、体色,甚至是伪装、掩盖气味等技能,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不断得到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