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一场防控疫情发布会,让气溶胶传播引发强烈关注。不少公众担忧,这是否意味着空气中充斥着新冠病毒?来看专家解读。

记者/赵天宇  编辑/刘昭

【采访专家】

王庚辰(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桂海林(中国气象局环境气象中心高级工程师)

柯会星(北京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


“目前可以确定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传播途径主要为直接传播、气溶胶传播和接触传播。”2月8日下午,在上海市防控疫情新闻发布会上,上述表态让公众首次通过官方途径得知了“气溶胶传播”这种新的传播方式。这是否意味着空气中充斥着病毒?连开窗通风都会被感染?

但实际上,国家卫健委于2月5日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显示,经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是新冠肺炎的主要传播途径,而气溶胶和消化道等传染途径依然尚待明确。2月9日,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冯录召在发布会上明确表示,目前没有证据表明(新冠肺炎)存在气溶胶传播,当天的《新闻联播》对此进行了报道。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中,对于气溶胶传播的表述为“尚待明确”

▲《新闻联播》就“气溶胶传播”进行报道

世界卫生组织对这一问题亦措辞谨慎,2月8日在其社交媒体上回应“新型冠状病毒能否在空气里存活吗?”时明确表示,现有最佳证据表明,新型冠状病毒是通过接触和飞沫传播的。飞沫重量较重,无法漂浮在空气中,一般是通过近距离传播的。世卫组织同时表示将继续监测其潜在的传播途径。

▲世界卫生组织在其公众号回应“新冠病毒能否在空气中存活”的问题

上述信息显然与上海卫生防疫专家的判断出现了差异。多位业内专家也表示,从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只有在医生插管等特殊条件下,才会出现气溶胶传播,普通公众最需注意的,依然是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


 气溶胶无处不在 

深吸一口气,即使空气看起来很清新,但你也会吸入数百万的固体颗粒和液体小质点,而这些在空气中无处不在的物质正是气溶胶。

五六年前,当雾霾在华北、黄淮等地肆虐时,气溶胶一度被认为是雾霾的元凶,这个大气科学名词,第一次令大众熟知;而如今,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它又与新冠病毒一起,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

气溶胶的英文名叫aerosol,是由固体或液体小质点分散,并悬浮在气体介质中形成的胶体分散体系,又叫气体分散体系。汉语之所以翻译成气溶胶,也充分说明了这种物质的特点——如胶如黏,与空气难舍难分,并且融入到了大气当中。 而气溶胶传播并不等于空气传播,而是可以通过空气的流动进行传播。

▲雾霾的主要成分PM2.5就是气溶胶的一种,而PM2.5正是因为人类排放活动形成的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庚辰告诉北京科技报|科学加客户端记者,可以说气溶胶是大气组成的一部分,只要有空气的地方就有气溶胶,但气溶胶也是一个相对笼统的概念,包含固体和液体等多种形态;轻雾的水滴是气溶胶,装修产生的粉尘是气溶胶;而沙尘天气的沙尘破坏环境,影响人体健康,同样也是气溶胶的一种。

▲气溶胶形态及其主要形成特征

举个例子来说,我们在卧室角落喷洒香水,很快香味就遍布整个卧室,并且能保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就是气溶胶的作用;再比如说,春天时我们打开窗户就能闻到花香,有些人即便不经过花草丛也会花粉过敏,这都是气溶胶悬浮所造成的。


越封闭的地方气溶胶浓度越高

气溶胶在空气中的数量,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中国气象局环境气象中心高级工程师桂海林告诉记者,科学研究表明,气象条件不利于污染物扩散时,气溶胶或者PM2.5的浓度更高。“这告诉我们,密闭的环境有利于气溶胶生存,通风条件越好的地方,气溶胶含量就会降低,反之越封闭的地方,气溶胶的数量就会相对多一些。”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气溶胶在自然环境当中弊大于利,但人类利用气溶胶的原理,也研发了一系列服务生活的产品;1926年,挪威科学家埃里克·罗姆西与美国人朱丽叶斯·S·可汗等人将气溶胶制备成金属雾筒进行雾气喷射,这才有了后来的清洁剂、喷雾、香水等;再比如森林消防当中的气溶胶灭火器,警用烟雾弹等,都是气溶胶的作用。


 PM2.5污染和新冠病毒携带者打喷嚏无法相提并论 

人在打喷嚏或咳嗽时候,从嘴巴和鼻子里喷出的细小颗粒,较大的颗粒就叫飞沫(传播),一般它的飞行距离是一两米左右,由于自重原因很快落地。而较小的细颗粒肉眼很难直接看到,就叫做气溶胶。

王庚辰认为,细颗粒气溶胶的确更应该引起人的重视,因为它直径小可以直接侵犯人体呼吸系统,表面积相对大更易吸附细菌病毒,而且自重轻会长时间漂浮在空中。造成雾霾的元凶PM2.5就是细颗粒物。

但新冠病毒形成的气溶胶和PM2.5有什么区别呢?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阚海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气溶胶大多数情况下是近距离传播,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气溶胶都是有传播源头的,而一旦距离远了,气溶胶浓度是呈现指数级下降,不容易达到感染的病毒载量。

这与PM2.5的成因与扩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桂海林对记者表示,PM2.5大多数是因为人类工业活动或者排放污染造成的,且需要大气环境的“配合”,规模很大,与新冠病毒携带者的打喷嚏和咳嗽完全无法相提并论。

▲气溶胶传播时间与距离示意图


 气溶胶传播尚无足够论证 

▲普通公众对于气溶胶传播无需恐慌,但要引起足够重视

业内专家认为,对于新冠病毒是否在气溶胶当中传播,应该保持更为科学严谨的态度,需要实验数据或者科学理论证明。

王庚辰认为,从目前对于气溶胶的科学研究进展来看,更多关注的是宏观层面,例如对大气环境的影响,而对于人体健康这样的微观层面“研究有限,数据很少,论证也不充分”。他强调,在当下特殊的疫情环境下,相关数据和结论更要科学严谨,不能笼统的下结论,更不能误导公众,也要及时做好相关科普,避免引起社会恐慌。


病人在密闭病房大量咳嗽,才会产生病毒气溶胶聚集

北京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柯会星则表示,只有病人在封闭病房当中大量咳嗽,或者医护人员在进行插管手术时等特殊情况下,病毒才会成为气溶胶并聚集,非典疫情当中相当多的医护人员是因为这种原因感染的。“对于普通公众而言,注意室内通风,室外不聚集,戴好口罩,保持良好的消毒习惯,依然是预防新冠病毒的最佳途径。”

▲医生插管治疗是病毒通过气溶胶传播的典型途径之一

出品:科普中央厨房  

监制:北京科技报 | 科学加客户端

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新冠病毒能通过气溶胶飘来飘去传播?WHO、卫健委、疾控中心都不认可

图文简介

上海的一场防控疫情发布会,让气溶胶传播引发强烈关注。不少公众担忧,这是否意味着空气中充斥着新冠病毒?来看专家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