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不容情,岂能任性!——新华网

《不到外面去添乱》徐鹏飞(北京)

为使疫情不扩散,宅家就是好防范。

路在脚下暂停缓,不到外面去添乱。

 四川69岁被感染老人,有意隐瞒途径汉口返回雅安的行程,并多次在外活动,密切接触百余人,造成30多名医护人员暴露于病毒之下。

而这并不是个案!

50岁的王某某长居武汉,1月19日回长春探亲,未向社区报备,不主动居家隔离,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3次就医时,故意隐瞒在重点疫区工作生活经历,欺骗就诊医生,且多次主动与他人密切接触、就餐,导致5人直接感染、多人封闭隔离观察。

距离武汉封城已过去3周,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笼罩之下,全国上下必须同仇敌忾,严防死守,即使有小部分人无所畏惧、自私瞒报就可能造成全面崩盘。

关于瞒报之人的心理状况很多专家已经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展开论述(详见本网文章《疫情面前,你的隐瞒就是对大家的野蛮》),科普中国特邀中国心理学会专家团队从人的潜意识层面做一次科学探讨。

《隔离的意义》杨建峰(浙江)

除却因害怕、缺乏敬畏感、反社会等因素,“正常化偏误”正在影响一部分人做出错误的判断

正常化偏误(normalcy bias)”是一种在应激状态下常出现的行为决策偏误。指的是当一个灾难已经发生的时候,人们往往意识不到灾难的发生,还以为一切都正常,这就耽误了挽回的最佳时机,导致了更加巨大的危险。疫情期间,发现了自己高烧不退,却不就医,就是典型表现。说白了,“假装什么事都没发生”

911事件当中,飞机已经撞上世贸中心大楼了,这么不正常的事儿都发生了 —— 但是当时在世贸大楼里工作的人,居然还有心情跟亲友打电话闲聊。亲友说“我看电视新闻你们那儿飞机撞楼了”,他这边居然没当回事儿。接到疏散通知以后,有的人还在楼道里跟同事聊天,想先看看别人的反应再说,结果就没跑出来。

再举一例,庞贝古城是在一次火山爆发的时候,整体被火山灰淹没,全城两万多人几乎都死了。后来考察庞贝遗址,人们死之前似乎还在做日常的事儿,好像根本就没有反应时间。 但事实是从火山爆发到火山灰抵达庞贝城,中间有好几个小时的时间。在这几个小时内,庞贝城的大部分人居然都待在室内,没有赶紧疏散撤离!

《“宅”是一种责任》商量(浙江)

那为什么会有“正常化偏误”出现呢?心理学认为,有三个方面原因。

第一是我们总会习惯性地对于未来的事件抱有过于乐观的态度,这叫做“达克效应”,又称“迷之自信”,有个著名的调查发现,90%的人都认为自己开车的水平是在平均水平之上——而“平均水平”的定义是50%!

最近,由中国心理学会科普委公布的疫情期间公众心理调研发现:76.02%的受调者认为自己完全能做到“公共场合戴口罩”,而让同一批受调者评价身边人时,这个比例降到了39.94%,看来,每个人都倾向于认为自己比身边的人要优秀,运气好,坏事不会降临到自己头上,这种盲目乐观的态度,会导致人们面对真实危机的时候,第一反应是给自己一个正常化的解释,无论这个解释细想起来多荒谬——“也许是温度计坏了”、“没准抗一抗就过去了”、“我抵抗力强,怎么会得病呢?”

“正常化偏误”出现的第二个原因:是面临危机时,“正常化”其实是人类一种原始自我保护机制,它能帮助我们面对危机时不至于立马崩溃,为我们接受现实争取一段时间。譬如:我们看电影里总有这种情节,主角听到亲人离世的消息后,往往不会立即痛哭流涕,而是在淡定地办理完后事之后,再让自己“崩溃”。然而,在面对新冠状病毒肺炎之类的需要及时反应的突然事件时,这种一时爽的“正常化”却会酿成长远的祸患。

值得一提的是,“正常化偏误”并不只在突发事件中有体现,日常生活中也是屡见不鲜。我原来有一位来访者,41岁时与前男友“分手”,理由是前男友不同意结婚。但在这之前,她已经与前男友相处11年了。那些年里,她明显感觉两人的关系不太好,也察觉前男友不愿意结婚,但总想着“也许他会变好的”、“也许随着年龄增长,他就愿意结婚了”,结果日子就这么一直对付着过下来了。

第三,“正常化偏误”与认知灵活性有关,认知灵活性是人们调整认知和加工策略,以便适应无法预测的环境的能力,故而“正常化偏误”现象在认知灵活性较低的群体中尤为明显,如,脾气比较“倔”的人,某些老年人等。

此外,处于焦虑情绪时,由于杏仁核高度激活,负责理性的前额叶功能被抑制,人们也很容易受到“正常化偏误”的影响

 

《快乐老头》节选 朱森林(天津)

“正常化偏误”绝不是隐瞒行程和病情的借口,而是让我们知道每个人身上其实都带着做出非理性行为的“基因”。为了抵御“正常化偏误”的影响,以下三条建议也许对你有所帮助。

1. 激活你的社会支持系统。发现自己有疑似症状时,不要独自面对,可以让重要亲人朋友知悉,来自亲友的支持会降低你的焦虑感,恢复理性判断,继而防止做出错误决策。

2. 预防“过度自信”。对自己健康状况的“过度自信”是造成正常化偏误的原因,在疫情大势下,请将自己看作一个普通人,严肃对待每一个疑似症状,及时就医。

3. 做重大决策时,保持开放性。无论是面对疫情还是日常生活,做决策的时候,保证持有不同观点和意见的人能够参与进来,并且以欢迎和接受的态度对待不同的意见,这会有效防止重大决策失误的出现。

 

作者:中科普心理健康促进中心 内容主编 唐义诚

审核专家:中国科协“心理学科普传播”团队首席科学传播专家 高文斌

 

本文插图来源:“力挺江城 漫画站疫”活动,由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中国医学救援协会联合浙江省漫画家协会主办。版权已得到中国灾害防御协会授权使用。

           

由科普中国重新排版编辑

           

内容来自:科普中国


为什么有些人瞒报行程 “正常化偏误”了解一下

图文简介

“正常化偏误(normalcy bias)”是一种在应激状态下常出现的行为决策偏误。指的是当一个灾难已经发生的时候,人们往往意识不到灾难的发生,还以为一切都正常,这就耽误了挽回的最佳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