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上午,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原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黄旭华院士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曾庆存院士共同荣获本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一生属于核潜艇 属于祖国

  满头白发、慈祥的笑容,照片中这位老人就是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院士。1926年,生于广东的他,在上小学时看到家乡饱受日本飞机的轰炸,便就此立下报国之愿。1945年9月,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开起了学术成长之路,然而1958年的一通电话,改变了他的人生。

  接到电话赶往北京的他才知道国家要搞核潜艇。整个核潜艇研制团队只有29人在那个一穷二白的年代,没有人见过核潜艇,更别说内部结构,他们在无数的报刊杂志里,大海捞针般地寻找着保密控制很严的核潜艇资料,并把零零碎碎的资料拼凑起来,最终汇总成核潜艇的总体布局。通过比对美国“鹦鹉螺号”和“华盛顿号”核潜艇的玩具模型,才总算有了实物参数。而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关于核潜艇的关键数据,大部分都是靠算盘算出来的,每一组数字由两组人计算,答案相同才能通过,常常为了一个数据会日夜不停地计算。除了用算盘计算数据,他们还采取用秤称重的方法,由于潜艇要成功下水,其重量绝对不能超标,所以所有上艇设备都要过秤,安装中的边角余料也要一一过秤,几年的建造过程天天如此,最终核潜艇下水后的数值和设计值几乎吻合。就这样,黄旭华和他的团队用最“土”的办法,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尖端难题。

  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顺利下水,中国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这是真正的中国速度!但黄旭华知道,这仅仅是开始。

  1988年,我国核潜艇研制迎来关键节点,首次进行极限深潜试验,核潜艇上一块扑克牌大小的钢板,深潜后承受的外压是1吨多,如果有一块钢板不合格、一条焊缝有问题,都是艇毁人亡的结局。参加试验的战士情绪低落,还有不少人写好了遗书,面对紧张氛围和巨大压力,黄旭华却决定亲自带队下潜。一小时、两小时......当潜艇再次浮出水面那一刻,所有人沸腾了!这一刻黄旭华笑得仿佛一个孩子。这欢呼的背后,是黄旭华和他的团队夜以继日的钻研,是一次又一次的试验,是他们远离家乡甘做隐姓埋名人的无私奉献。也许很少人知道,在参与核潜艇研制的30年间,黄旭华从未回过一次家。青丝变为白发,核潜艇也从无到有,他说:“此生属于核潜艇,此生属于祖国,此生无怨无悔!”

  为祖国解码风云气象

  和黄旭华同为广东老乡的,我国大气动力学家、地球物理流体动力学家曾庆存院士,同样有着一段不为人知的过往。如果你曾在网上搜索曾庆存的名字 ,你会发现关于他的报道少之又少,这是一位十分低调的老人,他将他的一生都投入到了科研当中。

  1935年,曾庆存出生于广东阳江的一个贫穷农民家庭,一边务农一边读书,最终成功考取了北京大学物理系,而后被选派赴前苏联科学院作研究生。在那个计算机是稀缺宝贝的年代,曾庆存每天只有10个小时的上机时间,而且只能在深夜,于是他就白天用纸算,晚上带着纸条去上机,一万多行程序、一条条验证,最终首创出半隐式差分法,让天气预报从望天看云的民谣和经验,转变为应用更可靠的科学理论和数据。但这位谦虚而平和的老人,对我国天气预报的贡献还远止于此。

  上世纪七十年代,曾庆存参加研制我国气象卫星工程和发展规划,深入研究应用卫星进行遥感的理论问题,并于1974年发表专著《大气红外遥测原理》,为利用卫星进行气象监测打下了理论基础。直到今天,这一理论都没有过时,确保我国的气象遥感技术处全球领先的国家行列。而自从我国拥有了气象卫星系统,影响我国的台风已无一遗漏地被监测到。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具体问题的研究,曾庆存都取得了突出成就。

  2016年6月,他获得了享有“气象诺贝尔奖”之称的国际气象组织奖,彰显了我国气象事业的水平。“堂堂七尺之躯,有骨头,有血肉,有气息,喜怒哀乐,激昂与敬慕,成功与挫败,苦难与甘甜,人皆有之,我也一样,老百姓一个。”这是曾庆存的自描,就是这样一位改写气象学发展史的老人,一个在气象科研领域躬耕的老战士,却把自己比作普通人。他说:“如果不是新中国成立,上大学是想也不敢想的事,党和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第一选择。”祝贺!致敬!(蔡琳、宋雅娟、张蕃)

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揭晓 他们超硬核!

图文简介

原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黄旭华院士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曾庆存院士共同荣获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