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伴随新中国成立,我国的造船工业筚路蓝缕,从当初装备和人才两方面匮乏,到自主研制核潜艇,航空母舰等大国重器。70年来,中国造船栉风沐雨,由弱到强崛起的速度世界第一。背后倾注着无数民族科研巨匠的付出,他们用毕生追求撑起祖国的脊梁、创造着岁月静好,为我们缔造了强大的国防条件和珍贵的精神财富。为此,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国防科普委员会、科普中国军事科技前沿等联合推出《小川谈大师》系列新媒体科普作品,讲述船舶大师鲜为人知的故事,启迪网友具备求真唯实的科学观,呼吁莘莘学子成为有理想、有能力、有担当的国之栋梁。
图为:潘镜芙院士
“为学当似金字塔,又要博大又要高”。 ——潘镜芙
敢为人先 勇于创新
潘镜芙7岁那年,日军进攻上海;当他听到长辈们忧虑地议论:“我们没有海军可以抵挡日寇”,他知道了海军的重要,立志要为祖国造大舰。1952年,他从浙江大学电机专业毕业后,从事舰船总体设计研究工作,一干就是一辈子。
60年代初,他主持某型护卫舰电气部分设计时,首次在我国自行研制的舰艇中成功采用了交流电制。1966年6月,中央军委批准我国自行研制第一代导弹驱逐舰,潘镜芙作为设计工作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决心将雷达、声纳、传感器、指挥仪和各种武器有机结合起来,首次成功地解决了舰载武器按系统装舰的技术问题,大幅度提高了武器的命中率;1971年12月31日,我国第一艘国产导弹驱逐舰“济南”号(舷号105)正式服役,从此,海军进入了导弹化时代。1979年8月,邓小平同志赴该舰考察时激动地写下:“建设一支强大的具有现代战斗能力的海军。”不久,“济南”舰参加了我国首次向南太平洋发射运载火箭的飞行试验,结束了中国海军只能在近海游弋的历史。
图为:潘镜芙院士与051某舰长交流
我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由于“济南”舰实现了潘镜芙提出的“全舰有机协调、综合性能兼优”目标,在他作为总设计师设计第二代导弹驱逐舰时,按照系统工程的观点、着眼全舰综合性能的提高,首舰“哈尔滨”号(舷号112)服役时,被誉为“中华第一舰”。1997年,“哈尔滨”舰出访美洲四国,约100天、历经四季和12个时区,两次穿越赤道和南北、东西半球,总航程达到24000多海里,首次代表中华民族进行有史以来的环太平洋航行;此后,同型舰“青岛”号(舷号113)先后横跨印度洋、大西洋和太平洋,航行33000余海里,6次穿越赤道,成功访问了10个国家,再次刷新了人民海军出访纪录;为此,从小“要为祖国造大舰”的潘院士激动地说:“我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如今,我国自主研制的航母服役,成为人民海军最大的水面舰艇,想起潘院士,和他那句“为学当似金字塔,又要博大又要高!”的座右铭,鼓舞着我们砥砺前行。
把人民海军全面建成世界一流海军!
图为:田小川采访潘镜芙院士留念
监制:林宪东 金向军
制片:刘蕾
策划:小川 金赫 纯清
编辑:小川 纯清 金赫
音频编辑:金赫
科学顾问:宋明达 林锦
出品单位:
中国造船工程学会
科普中国军事科技前沿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国防科普委员会
中国船舶工业综合技术经济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