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是由地壳运动产生的一种自然现象。我国是地震灾害多发的国家,地震分布广、震级高、震源浅、灾害重。抗震技术在我国有广泛应用空间。

在实际的抗震过程中,人们提出了三种对抗地震的机制:抗震、减震和隔震。抗震是指通过强化建筑物骨架、增加耐力壁、设置斜支柱等,将整个建筑物牢牢固定住,使其可“承受住”地震的摇晃。抗震是每一处房屋都应该具备的基础功能。

 

 

减震是在建筑物地基与房梁中间安装可动式减震装置,借此吸收震动,使震动不易传导到建筑物上,从而“抑制”地震产生的摇晃。减震是通过物理手段将破坏“迁移”的应对地震的方式。

隔震是在建筑物基础与地基之间安装可动式隔震装置,借此使震动分散开来,通过使建筑物与地基脱离,从而“避免”受到地震摇晃的影响。

但无论是哪种抗震机制,都有利有弊,在不同情况下发挥各自的作用,它们在房屋的普及程度也各不相同。一般来说,抗震结构的房屋可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较高的耐震性能,它对房屋的建造地址没有要求,当地震发生时,这样的房屋会感受到与周围相同的剧烈摇晃,当余震反复发生时,房屋还是会受到破坏,这种抗震结构的房屋基本不需要后期维护,比较容易进行改造;使用减震机制的房屋的规模不同,其成本也会出现相应的增减,它与抗震机制的房屋选址条件相同,当地震来临时,这种房屋比周围的房屋震感小——尤其是二层,它可以减小余震反复发生带来的破坏,而且比较容易进行改造,但有的房屋需要进行维护。

隔震的房屋工程量比较大,因此,其成本也是各种机制中最高的,此外,它必须在较坚固的地基上进行作业。当地震发生时,这种隔震机制的房屋几乎没有震感,在余震反复的情况下,建筑物也基本没有损伤。但是,这种房屋必须进行定期的维护,想要对其进行改造要从基础开始,因此它的成本也是最高的。

抗震、隔震、减震的地震能量的吸收方法也各不相同:抗震是将“地震能源”造成建筑物框架的变形及损坏吸收;隔震是利用隔震装置的黏弹性体(橡胶及弹簧等)吸收“地震能源”;减震是利用减震装置上黏弹性体(橡胶及弹簧等)的变形来吸收“地震能源”。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探索房子减震的秘密

图文简介

地震是由地壳运动产生的一种自然现象。我国是地震灾害多发的国家,地震分布广、震级高、震源浅、灾害重。抗震技术在我国有广泛应用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