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罗中云(本报评论员 )

2019年12月30日晚,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曹则贤在物理所作了跨年科学演讲《什么是量子力学?》。媒体报道,此次演讲通过人民日报客户端、新华网客户端、哔哩哔哩、今日头条等十多家网络平台同步进行现场直播。不到两个小时的科学演讲,十余家直播平台有超过百万网友在线收看。在跨年演唱会等“跨年”活动屡见不鲜的情况下,此次演讲被一些网友点赞为“一股来自科学界的清流”。

量子力学并非物理学的新学科,也缺少引起社会舆论关注的“爆点”,但曹则贤研究员的此次演讲却广受关注。究其原因,“跨年”科学演讲的形式显然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据报道,中科院物理所制定了“跨年科普5年计划”,这一次的量子力学演讲只是一个开始。他们期待用“科学演讲来跨年”这种充满仪式感的活动,让年轻人在新年活动里多一种选择,多加强一些科学趣味和营养,为提高我国公民科学素养尽一份微薄之力。

在国外,也有一些特定时间节点的科学演讲活动,比如英国皇家研究院每年都举办的圣诞科学演讲,由英国伟大的物理学家迈克尔·法拉第于1825年创建,主要目的是通过形式多样和场面壮观的演示和讲演向青少年和成人介绍科学知识。在过去的近200年时间,这个演讲活动只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安全问题而停办过两次。

科学传播形式很多,而让其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场合以充满仪式感的方式进行,往往具有扩大传播效应的作用。目前世界上最具仪式感的科学传播活动,不能不提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发布及颁奖仪式,其科学类奖项往往被认为最具权威性,每当公布获奖者及其获奖成果时,都会在全世界掀起一波了解相关科学成就的热潮。

近年来,国内围绕科学主题且具有现场仪式感的活动越来越多,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比如中国科协每年举办的“典赞·科普中国”,会在典礼现场揭晓当年十大科学传播事件、十大“科学”流言终结榜、十大科普自媒体、十大网络科普作品,以及十大科学传播人物等,还有由北京市科协、北京科技记协等单位主办的十大“科学”流言榜年终发布活动,通过权威专家具有仪式感的现场发布和解决,普通公众在现场和各网络直播平台上参与,其影响力也扩展到了全国。

“仪式感”在各种语境的解读中意义并不一样,但大体上会让人觉得正式、庄重、神圣,往往会让做的事情在意义上得到一定程度的升华。就如奥运会正式开赛前往往要有一个盛大的开幕式,结束了还要有闭幕式,这样,奥运会的意义、精神才能得到更好的彰显。

当然,仪式感不完全等同于现场感,也可引申为特定时间、特定场合下的活动。比如关于黑洞知识的传播,平常在网络上发哪怕100篇关于黑洞的文章,可能都不如2019年国际天文界发布的人类第一张黑洞照片所产生的传播效果好;平时对生活中某类流言的辟谣,影响力就是不如年末在专门的仪式上发布的几大流言总结。

以青蒿素为例,在屠呦呦获诺贝尔奖之前,尽管也有相关的科学知识传播,但国内大多数人对其并没有多深的认识,也缺少学习动力。当2015年屠呦呦因发明青蒿素的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奖时,一下就点燃了人们了解青蒿素的热情,在媒体和科学界的共同推动之下,相关科学知识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科学传播借助“仪式感”活动扩展传播效应,其实和商业机构借助类似场合开展营销活动有异曲同工之妙。比如一款新手机上市,一种新车下线,商家往往要搞一个盛大的典礼,通过仪式感很强的活动加深消费者的印象,从而达到更好的营销效果。还有很多商家会借助节庆展开各类营销,比如在情人节推出青年人喜爱的商品,在儿童节时则力推各类亲子类互动体验活动。通过这种对商机的把握,获得比平常更高的收益。科学传播若能借鉴商家这些做法,善抓时机,巧用一些合理热点“营销”,适当借助一些“仪式”感活动,也可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出品:科普中央厨房  

监制:北京科技报 | 科学加客户端

科学传播不妨多些“仪式感”

图文简介

中科院物理所曹则贤作量子力学跨年科学演讲,收获了超百万点击量。善用“仪式感”,善抓时机,巧用热点,科学传播可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