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读书后果有多严重?

元嘉十七年(440年),相王刘义康启程离开京师,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为了这个帝国奉献了一切,自己对兄长、当朝的皇帝亦鞠躬尽瘁,为什么会落得这样的下场?

他不禁问了名为送行,实为监视的僧人慧琳。

“您看,我还有机会回到京师吗?”

慧琳惊讶的看着这位仁兄,都什么时候了,还指望着回到京师。良久,他叹了一口气:“可惜啊,你平时为什么不多读点书呢?(恨公不读数百卷书)”


元嘉六年(429年),时镇守荆州的刘义康被调到京师,出任侍中,开始了其 宰相生涯。

刘义康是当朝皇帝宋文帝刘义隆的异母弟。肥水不流外人田,自家兄弟还是容易放心。

而且刘义隆身体不好,跟林黛玉一样,三头两头就要住病号。于是,这天下的大事基本上都交到了刘义康的手下。

面对这样的重责大任,刘义康没有让皇帝哥哥失望,把朝中大事打理得井井有条,甚至有人认为刘义隆的元嘉之治,他也有相当的功劳。

比如一上来,就灭了对朝廷有威胁的名将檀道济。

说起来,这里面的情节非常复杂,简要说一下。

刘义隆刘义康的父亲叫刘裕,气吞万里如虎的那位。刘裕先生驾崩之前,照例要托点孤。最后点了四位大臣:司空徐羡之、中书令傅亮、领军将军谢晦、镇北将军檀道济。

这四位有文有武,有寒门有望族。刘裕的想法,大家能合作,但不要抱团,能制约但不要内哄,一起把大宋事业传承下去。

结果刘裕尸骨未寒,四位大爷就合着伙把刘裕长子宋少帝刘少符先废后杀。紧接着,又把最有竞争力的老二刘义真也给弄死了,最终把老三刘义隆请上台。

当时听到消息,刘义隆还不敢相信,一路提防才进的京。

如果大家看过汉朝的历史,就知道这一幕早就上演过,汉文帝也是这样当上皇帝的。

原本四位大爷是想控制刘义隆,但没想到刘义隆玩了一个反杀,先给四位大赏特赏,等自己坐稳帝位之后,公布其中三人徐羡之、傅亮、谢晦的弑君之罪,一锅端了。

之所以没包括檀道济,那是因为檀道济关键时刻反水,站在了刘义隆一边。至于这其中发生了什么,真相已经消失在史册当中。

反水之后的檀道济继续被授以重任,依旧在外面领兵,抵挡北魏的进攻。

而这样的功臣,也是必死无疑的。《资治通鉴》记载:司空、江州刺史、永修公檀道济,立功前朝,威名甚重,左右腹心并经百战,诸子又有才气,朝廷疑畏之。

朝廷又疑又畏,除了死,还有别的可能?

可这个事情不好干,毕竟刘义隆以前策反过人家,再下手就不道义了,何况刘义隆又是一个特别重视舆论的皇帝。

那只好请刘义康出面了。

事实上,尽早处理檀道济这个事情,还是另一个人提醒了刘义康,这个人叫刘湛。记住这位仁兄,他不是群演,他至少是男反二号。

刘湛告诉刘义康:“宫车一日晏驾,道济不复可制。”

皇帝万一死了,谁能制得住檀道济。

那就下手吧。

趁着皇帝生病,给檀道济下了一道征召。

进京这个事情,檀道济是有些疑惑的,就是他的老婆也觉得不对劲,劝他不要去:“高世之勋,自古所忌。今无事相召,祸其至矣。”

但皇帝天天打点滴,好像要驾鹤的样子,做为重臣,不去的话,那托孤就没自己份了。

想了一下,檀道济还是去了,一去就被留了一个多月,也不给个说法。

什么意思呢?

《资治通鉴》记载:帝稍间,将遣还,已下渚,未发;

刘义隆身体好了一点,准备让檀道济回去了,但文件还没有下发。

很显然,檀道济的生死全看刘义隆的病历,只要刘义隆还支撑得住,檀道济还可以留着,毕竟边境需要他。如果刘义隆下病危通知书了,那得提前给檀道济下死亡通知单。

不幸,刘义隆的病情突然加重:会帝疾动,义康矫诏召道济入祖道,因执之。三月,己未,下诏称:“道济潜散金货,招诱剽猾,因朕寝疾,规肆祸心。”收付廷尉,并其子给事黄门侍郎植等十一人诛之,唯宥其孙孺。又杀司空参军薛彤、高进之。二人皆道济腹心,有勇力,时人比之关、张。

刘义隆突然病危,这时候,刘义康诏召叫来檀道济,开始收网,不但檀道济被杀,他的一些干将全部被诛杀。

被抓时,檀道济也想到了结局,他睁大眼睛,大声痛骂:【道济见收,愤怒,目光如炬,脱帻投地曰:“乃坏汝万里长城!”魏人闻之,喜曰:“道济死,吴子辈不足复惮!】

这是刘义康替兄长办的一件大事,很明显,不但办了大事,还背了黑锅,杀檀道济这种事,没有刘义隆的旨意,刘义康是不可能办的,所谓的矫旨,只是刘义隆不想出面而已。

除了办事,刘义康对兄长还特别关心,刘义隆吃的药,刘义康一定要先尝,有时候还整夜守在病床前。

如果这个故事能这样发展下去,将成千古的典范,毕竟皇权面前,兄弟之情太珍贵了,想想李世民与李建成吧。

可惜,这样的兄弟之情注定经受不起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诱惑:帝位之争。

事实上,就算刘义康不争,他的手下也不同意。因为只有领导进步了,他们才有可能进步。这其中最热心的就是叫刘湛。

刘湛也是想争一口气。

刘义康对标的是哥哥皇帝刘义隆,刘湛对标的是宰相殷景仁。

算起来两位也是老朋友了,当年一起跟着刘裕打天下。可老刘因为脾气有点暴,又有点自负,没事自比诸葛亮管仲,这种人一般不太受欢迎,所以很快被同行挤出了京师,派到外面给王爷当大秘,可就是这样,还跟王爷天天闹矛盾。

回京没有指标,外放没有成绩,眼看自己要黄了。还是殷景仁看到朝中老一辈的都挂了,没有什么人才,特地打个报告, 把刘湛调回来。

可刘湛先生不但不感激殷景仁,反而看到当年两人差不多,现在别人是宰相,自己还原地踏步,这不合理啊。况且自己明明才华更高嘛。

于是,刘湛没事就吐点酸水:现在当宰相哪里需要才能,也就汉朝一个功曹的水平就够了。

如果只是吐酸水那就算了,但刘湛显然是个有抱负的人,他是算准了,自己要出头,就一定要干掉殷景仁。

没错,虽然是殷景仁把他调回的京城,但他最不爽的就是殷景仁。

想到自己还欠他人情,想到自己可能一辈子要被这个昔日的同伴压住一头,他就控制不住自己的羡慕嫉妒恨。

但皇帝太信任殷景仁了,怎么打小报告,都没有作用。反倒被殷景仁知道了。

殷景仁也感觉很纳闷,自己对刘湛有恩无仇,为什么会这样呢?(景仁对亲旧叹曰:“引之令入,入便噬人。”)

实在想不开,干脆请病假退休了。

刘义隆却不放人,表示实在有病,就在家休息,不要说退休的事。

刘湛一看没作用,直接来简单粗暴的,要派人刺杀殷景仁。可没想到刘义隆将殷景仁迁到西掖门外晋鄱阳王的宅第,并将那里作为护军府。等于变成了国家保卫单位。

看来,要动殷景仁,就要先动皇帝。

那就先动皇帝!
刘湛把目光放到了刘义康的身上。

事实上,经过十年的合作,这对兄弟搭档已经有点不那么和睦了。

有一天,刘义隆在吃柑橘,突然叹了一口气:今年的柑橘好像不太好啊,又不好看,又不好吃。

旁边的刘义康顺嘴说了一句,今年的柑橘不错啊。

说完,他让人从自己的东府送来了一些柑橘,一看,果然又好看又好吃。

原来,因为这些年刘义隆天天生病,朝政都由刘义康打理,连官员的任命权都在刘义康的手里,刘义康的府前车水马龙,比皇宫还热闹。各地的贡品,都是先送到刘义康的府上,然后再给皇帝进贡。

可想而知,刘义康同学还是没有心机啊。这种事情怎么可以做呢?做了又怎么可以自己再献呢?

刘湛看到了其中的机会。

如果把刘义康捧上皇位,自己一定能压过殷景仁。

怎么捧?

先造势!

刘湛跑掉尚书仪曹要一份资料:晋康帝登位史。

晋康帝司马岳,他的皇位就是哥哥晋成帝传给他的。

刘义隆病重时,让刘义康写份顾命诏交待后事,刘义康回来找刘湛商量。

刘湛表示 :天下艰难,扶持幼主怎么行。

刘湛已经买定离手了,他看准了刘义康这份筹码,只等着刘义隆自己病死。

可等来的却是满门抄斩。

在病中的刘义隆突然好了,不但刘义隆突然好了,连一直卧病在床的殷景仁也生龙活虎起来,让下人给自己整理衣服,他要出门办一件大事。

就在这一天,朝中亲卫出动,刘湛及其党羽尽数被捕,刘义康被圈禁在门下省。

掀起这场巨变的,当然是两位病号刘义隆跟殷景仁。

两人虽然都卧病在床,但每天都保持着秘密的联系,一天的通讯多达十余次,而这些通讯都通过秘密渠道,刘义康跟刘湛完全没有猜到。

刘湛的结果当然只死亡。

而刘义康则被请回老家。

离开的时候,他一时还没反应过来,这天怎么变得这么快?自己还能回来吗?

僧人告诉他:你应该多读点书啊。

刘义康确实不爱读书,有一天,名士袁淑拜访刘义康,问及袁淑的年龄,袁淑掉书袋,说自己是邓仲华拜大司徒之岁。

邓仲华是谁?

刘义康完全搞不懂。

袁淑又说:陆机入洛之岁。

刘义康摊牌了:我不读书,你少跟我扯这些历史典故。

那么,刘义康到底应该读什么书呢?

回到驻地,他终于翻书了,翻到汉文帝跟淮南厉王的故事,他才明白过来:原来前代就发生过这样的事情,我活该如此啊。

醒悟得太迟了。

刘义隆不肯放过这个弟弟,担心他被魏人利用,派人给弟弟刘义康赐毒药。刘义康不肯服毒,被使者用被子闷死。

后人感概:刘义康不见淮南厉王事,是以获罪;寇准不读《霍光传》,其功不终:短其术而陋者也。

那么,淮南厉王发生了什么事,霍光传又有什么秘密呢?

这个就留给大家去探索了。可以说,历史的最大意义就是提供可借鉴性,我们所碰到的问题,在历史上往往都已经发生了。

所以,读历史的人,往往看问题更透彻。

历史也是我们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资治通鉴》一个细思极恐的故事,相王临死之前,才后悔没读史书

图文简介

元嘉十七年(440年),相王刘义康启程离开京师,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为了这个帝国奉献了一切,自己对兄长、当朝的皇帝亦鞠躬尽瘁,为什么会落得这样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