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是我国所特有的一种食肉目动物,身体为黑白两色,很多人都喜欢大熊猫,喜欢它憨态可掬的样子。可是我从小对大熊猫就没啥感觉,就算去动物园也不会去熊猫馆。
让我真正关注到它们的,是一只叫“盼盼”的大熊猫。 盼盼是1990年北京亚运会的吉祥物。那年我才6岁,电视上时常出现盼盼的身影,街上也有很多盼盼形象的广告,甚至还有“熊猫环岛”这样的地名。2008年奥运会的吉祥物中,也有一只叫“晶晶”的熊猫。 年轻的读者,你们见过这只熊猫不? 在海外,大熊猫也成了中国元素的代表。它和中国功夫相结合就有了梦工厂的《功夫熊猫》系列和暴雪《魔兽世界》的熊猫人。不过功夫熊猫里有一处错误——阿宝的尾巴是黑色的,但现实中熊猫的尾巴都是白色的(虽然经常沾泥和便便被染成黑色)。 熊猫?猫熊? 我曾经看到过这么一条新闻,说“大熊猫”这个叫法是误传,这种动物实际上叫大猫熊。误传的原因是这样的: 1940年代在重庆展出大熊猫标本时,由于当时科技界的书写习惯是从左往右,名牌上写的“猫熊”;但中文阅读习惯从右往左,念的时候就变成了“熊猫”,这错误的名字就传开了,而且现在中国台湾也只有猫熊,没有熊猫。 说得有鼻子有眼儿的。 还有一种说法是:在分类学上大熊猫属于熊科,而猫熊这个名字似乎更符合动物名称的规则,故而应该叫大猫熊。并且谭邦杰先生编著的《哺乳动物分类名录》中亦使用了“大猫熊”的称谓。 后来我经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发现“熊猫”这个名词在1915年出版的《中华大字典》中就已出现,1936年出版的老版《辞海》亦有收录——但这里的熊猫是指小熊猫。 这是因为最先被发现的实际上是小熊猫,而“panda”或者“熊猫”一词就是指小熊猫。英语中本无panda一词,这词源于尼泊尔语音译;也没有小熊猫和大熊猫之分,熊猫就是长尾巴橙色毛皮的一种动物。 后来戴维神父在中国四川发现了一种“黑白熊”,在他的笔记中记载,当地人称这种动物为“白熊”。后来标本寄回髮国,时任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爱德华兹教授经过研究认为,这种动物和之前发现的熊猫(如今的小熊猫)栖息地重合,且食性相同都吃竹子,另外前肢也都有6个指头,“伪拇指”这一结构都是腕骨的延伸,为了方便抓握竹子而形成的,故而它们应该有亲缘关系,于是认定新发现的黑白熊的也是一种熊猫。后来为了区分两者,就有了“大熊猫”和“小熊猫”。 之前提到1915年已有词典收录熊猫一词,而猫熊一词出现则是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所以应是先有熊猫,再有猫熊。 其次在中国台湾1980年出版的《辞海》中,只有熊猫词条,而无猫熊的词条,1981年出版《重编国语词典》亦是如此。反而1991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才把熊猫列为正条,猫熊列为副条。可见猫熊这一说法在中国台湾也是有争议的。 吃素的也不一定是“善茬儿” 大熊猫是一种奇特的动物,它属于食肉目,但它却是不折不扣的“素食主义”者,因为它的食物中90%以上都是竹子——这就很奇怪。而且竹子这玩意儿,可是出名的没营养,竹杆中超过90%都是各种木质素和纤维素,根本就没啥营养物质,所以以竹子为食物的动物,就不是很多。 对此我曾经看过几种假说。比如竹子数量多分布广,吃这玩意儿的动物又少,大熊猫为了避免和其他动物竞争,就选择了吃竹子;还有研究显示,大熊猫在大约420万年前由于基因的突变,失去了感觉鲜味的能力,吃肉和吃竹子一个味儿了,自此就开始吃竹子了(打猎多累啊);也有说竹林里可以避开其他大型食肉动物,比如剑齿虎等,生活比较安全,就捎带手吃起了竹子。 当然上述这些都是假说,真相是什么可能连大熊猫自己也不知道了,毕竟已经过了上百万年。我只是做一下猜想: 也许数百万年前,有那么一群大熊猫的祖先,由于某种原因来到了竹林,它们被不明原因的困到了竹林中。原本和熊一样杂食的大熊猫的祖先,不得不在资源匮乏的竹林中生活。原本能偶尔吃肉的它们,现在只能忍饥挨饿,不得已就啃啃竹子。 后来,经过一代一代的生存选择,它们又失去了味觉,彻底变成了吃啥都一个味道。慢慢地就演化成为今天以竹子为主食的大熊猫了。 当然这些只是我肤浅的猜想。 动物园的英雄“保安” 大熊猫看起来又懒又笨,人畜无害的,就连WWF对大熊猫的介绍写到:“这是一种和平的、吃竹子的动物。”所以有人就觉得它是战五渣,萌生了调戏一下的想法。 这想法可真要不得——曾经有一只叫“古古”的大熊猫在北京动物园,四次!四次教了愚蠢的蓝星两脚兽如何做人。 北京动物园大熊猫古古的故事,值得单独一篇文章来讲。 虽然大熊猫是吃素的,但人家可是货真价实的食肉目熊科的成员,只要遇见肉就绝对不会错过。只是因为行动比较缓慢,也就只能捉下竹鼠或者吃些腐肉。而且,大熊猫常年嚼竹子,练就出了熊科第三的咬合力,虽然攻击大型兽类可能力不从心,但是啃笋嚼竹牙配合大力金刚掌这两招武林绝学,吊打废柴智人还是绰绰有余的。 历史上野生大熊猫在野外与豹、豺以及棕熊等多种猛兽在栖息地有重叠,但这些猛兽一般只对两岁以下和年老体弱的大熊猫个体造成威胁,毕竟健康的成年野生大熊猫体重可以超过100千克,也不是好惹的。 再想想你,一介无爪牙之力,筋骨之强的蓝星两脚兽,放到大熊猫面前真就是白给的货,所以即便是到了动物园熊猫馆,也只可远观不可亵玩。 黑白胖子的明天会更好吗 很长一段时间里,大熊猫在人们心中就等同于“濒危”、“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而在2016年时,因为中国在保护大熊猫方面做出的努力,野生大熊猫的数量在缓慢上升,所以IUCN下调了大熊猫的受威胁状态,从“濒危”改成了“易危”。目前,已有将近2000只野生大熊猫分布在四川、陕西和甘肃三省的秦岭、岷山等六个山系中。 但大熊猫种群的未来并不乐观。 首先栖息地虽然广,但实际上各栖息地面积并不大,加起来也就一个半北京市那么大。而且各个栖息地并无连接,大熊猫被分隔为不能交流的数个独立种群。这种情况短期内可能影响不大,但长此以往,也许突然出现的流行病就会让某个种群全军覆没……保护大熊猫的根本,还是对于栖息地的保护。 202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吉祥物前些天被确定为一只叫“蓉宝”的大熊猫,我国是大熊猫的故乡,而四川又是大熊猫的家园,用大熊猫做吉祥物可以说名归实至。现在我也有些喜欢上这种萌萌哒又有些神秘的家伙了。 本文是物种日历第6年第5篇文章,来自物种日历作者@二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