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专家称长江白鲟灭绝了。它是有着「水中大熊猫」之称的中国特有物种,但却没能陪我们进入2020。

2019年12月23日,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在线发表了一篇论文的预校样(pre-proof)称,2005-2010年时长江白鲟已经灭绝(extinct)。

虽然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官方微博在今天中午发表了声明,说白鲟灭绝尚未官宣,但官方也强调了白鲟的情况不太乐观。

同时,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长江水产研究所首席科学家、研究员危起伟博士对澎湃新闻表示,「是没有正式公布,但评估已经完成了。公布与否,不影响其科学结论。」

尽管我们希望这个消息是假的,但我们不得不面对这一现实:长江白鲟极有可能停留在了过去,未来或许只能在邮票和照片中看它了。
验证白鲟灭绝的过程是漫长的,1993年,长江白鲟被认为已经功能性灭绝了。

据澎湃新闻报道,2003年我国水产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的科学家最后一次救助过一条长江白鲟,被放生后不久,它身上的电波信号也没法继续捕捉到了。

2009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宣布白鲟状态为「极危」,也就是说,当时它们的野生种群面临即将灭绝的几率非常高。

下一个消息就是前不久,2019年末专家在论文中提及白鲟灭绝。

可能有人会好奇,为什么验证并宣布灭绝需要如此长的时间?

的确,确认一个物种是否灭绝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专家们需要反复确认大自然中或任何影像记录中是否还有它们的踪迹,毕竟科学家们也不愿意放弃任何一丝希望。

不过,IUCN的专家称,目前并没有任何证据证明白鲟还存在,但如果以后人们再次拍到或捕捉到任何一个长江白鲟个体,那么IUCN会将重新考虑更改它的物种濒危等级。

面对这一噩耗,大多数人感到心痛,也依然有人心怀一丝希望:

不过,可能更多的人还是跟我一样,从来没见过白鲟的真实样貌,就不得不与它远程告别:

说起来,长江白鲟是中国的特有物种,也是我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着「淡水鱼之王」之称。

追溯起来,白鲟算得上是「活化石」,它最早出现在一亿多年前的中生代白垩纪。
它身型细长,吻部像箭一样伸出,从美国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珍藏的白鲟透明染色标本照片来看,白鲟的外形相当美丽:

它算是一个凶猛的鱼类,日常以其他鱼类、少量的虾蟹为食。在17世纪的古画中就出现过白鲟的身影。

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物种,却因生态环境恶化和人们的肆意捕杀离开了大自然,着实令人痛心。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白鲟的消息,中国特有的中华鲟和长江鲟也被列为「极危」。

刚好,这次同白鲟一起受到的关注的还有一个消息,就是长江禁渔十年。2019年12月27日,中国农业农村部发布通告:「最迟自2021年1月1日0时起实行暂定为期10年的常年禁捕」。

希望在未来,我们真的能用行动改变环境现状,毕竟,我们听到的动物们离开大自然的消息实在是太多了。

比如异龙中鲤,同样也是中国特有物种,却因为栖息地被破坏,在1996年被认定灭绝。
这种鱼的成鱼栖息于湖中没有水草的深处,日常以浮游为食,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异龙湖等流域。

它的灭绝过程同样令人唏嘘,据维基百科介绍,1981年4月湖水干涸长达20多天,科学家认为异龙中鲤就在这时绝迹。

随后的两年,科学家还没放弃寻找它们的身影,但都不见其踪迹,1996年IUCN红皮书正式把它列为灭绝物种。

离开我们的动物远不止这些。2019年初,美国夏威夷,一只14岁的夏威夷金顶树蜗「乔治」的离世,宣告着这个物种的灭绝。

夏威夷金顶树蜗最初是在1787年被英国探险家乔治·迪克森在夏威夷瓦胡岛发现的,据说当时数量极多,因此它们的壳也被拿去制作成项链。

这么多年过去,有人为因素,也跟人一起登上瓦胡岛的老鼠侵害因素,最后一只夏威夷金顶树蜗就在去年年初与我们告别。

还有更久远的,袋狼,现在普遍认为最后一只袋狼于1936年因饲养员疏忽暴晒而死。

袋狼长得很特别,它们身上的花纹与老虎相似,这在动物界特别罕见,但我们却没法儿再看到奔跑的它们了。

除此之外,还有2006年被IUCN正式宣告灭绝的金蟾蜍。通身金黄的它,曾经大量存在于哥斯达黎加的热带雨林里,却因环境污染问题自1989年就不见踪迹。

动物们的离开总是悄然无声,我们还没来得及亲自看一眼的动物们,就这么退出了地球舞台,最后只能止步于书本,存活于我们的记忆当中,而我希望它们的名字能被更多人记住。


「水中大熊猫」白鲟被宣布灭绝?它或许没能游进2020

图文简介

有专家称长江白鲟灭绝了。它是有着「水中大熊猫」之称的中国特有物种,但却没能陪我们进入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