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季节最温暖的吃食莫过于火锅了,三五人围坐于炉前,将各种肉片、蔬菜在沸腾的汤锅涮那么几下,然后蘸上料汁,一口下去鲜香满腹。我们的所有烹饪方式,似乎都能追溯到最初的来源,火锅也不例外。无论是创造发明还是制作美食,老祖宗们那可都是充满了智慧。火锅这种吃食方式最早能追溯到战国时期,那时候人们“击钟列鼎”而食,这是一种祭祀方式,人们围在鼎的周边,将牛羊肉等食物放入鼎中煮熟然后分食。炭火?那时候就有木炭了?没错,2783年前老祖宗们就开始制作木炭了,每到秋季他们会在山里挖洞(建窑)制造木炭。《周礼·月令》记载:“季秋草木黄落,乃伐薪为炭。” 《周礼》的作者和成书年代已经湮灭在历史的长河,我们也只能从传世的断章中暌违一二:战国时期木炭制作技术已经成熟,人们用木炭取暖、炼丹、冶铜器,当然,还用来“恰火锅”~如果“鼎”是最初的火锅这一说法太过“奔放”,那么西汉废帝海昏侯刘贺用的火锅堪称精致,丝毫不亚于今天的铜火锅。2011年我国考古人员在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大塘坪乡观西村发掘海昏侯墓时,发现了一件青铜火锅,这个火锅有三足,上端是一个肚大口小的容器,便于盖上盖子,下端连接着一个炭盘,锅内有使用过的迹象,甚至还有板栗等残留物。不得不说,海昏侯刘贺绝对是一个吃货,而且喜欢吃火锅。时光走到三国南北朝时期,鸳鸯锅出现了,他们使用鸳鸯锅的理由和现今的我们大致相同,因为彼时辣椒已被张骞带回中原,并且开花结果,人们用来烹制食物调味。北齐文学家、史学家魏收在《魏书》里记载说,魏文帝曹丕使用“五熟釜”,可以同时煮各种不同的食物的铜锅,每个格里汤汁口味也不尽相同,这和今天我们的“鸳鸯锅”异曲同工,甚至达到了“九宫格”火锅的高度。曹丕显然很得意这个“五熟釜”,不仅赐给大臣们使用,还把吃火锅这件事写进了《三国志》。看到这里或许你会有疑问,古人吃火锅,他们都吃些什么食物?根据不同史料相互佐证,南北朝以前,古人除了食用各种畜肉、禽肉外,还有大量的“菘”(即白菜。战国时期已有栽培,得名于汉代)和各种野菜。除白菜外其他大部分都是时令蔬菜,那时候人们为了能在冬天吃到它们,就把它们脱水晒干制成干菜保存。当然,还有水产品鱼类、黄鳝、螃蟹、甲鱼等——他们的食物丰富程度貌似直追今天的我们。唐代时期,火锅逐渐走入民间,人们在秋冬季节围炉而坐,吃着火锅唱着歌,当然也吟诗作对。比如白居易老爷子,当时他居住在洛阳城一间茅草屋里,一个冬日的傍晚,他邀请一个叫刘十九的好友来叙话,他说“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意思是新酿的米酒还没过滤,有小蚂蚁一样的泡沫,还有小火炉可以涮锅,咱们喝一杯如何?
相传陶渊明发明菊花火锅 图/网络
宋朝以后,火锅更是风靡朝野上下,无论皇室贵族还是山野草民,冬天吃火锅俨然就是家常便饭,食物的种类当然也更加丰富。到了清朝,火锅君可谓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据清宫御膳房的膳单记载,乾隆四十四年,八月十六日到九月十六日,仅1个月,乾隆皇帝就吃了27种火锅共计60多次,可以说是每顿都离不开火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一年,这位网红皇帝大约吃了200多顿火锅……听说他还举办了一场550桌的火锅宴……
时至今日,火锅已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烹食方式,尤其是冬季,倘若不吃上一顿麻辣鲜香的火锅,这个冬天就索然无味,汤底口味与食材蘸料自然也是今非昔比。有人说,这世上没有什么事是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两顿。这话虽然有调侃的意味,但也足以说明这种吃食方式在饮食生活中所占据的江湖地位,所以还要珍惜身边那个约你一起吃火锅,愿意给你留一块肉的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