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年,李鸿章来到了莫斯科,参加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礼。

典礼上奏响了各国的国歌,轮到清国时却安静了,当时的中国并没有国歌。过了一会,李鸿章颤微微站立起来,清了清噪子,唱起了家乡的小曲《茉莉花》

此后,李鸿章开始了自己的欧美之行。

早在二十年前,他就期待着这一次的出行,他要亲眼见一见中华数千年来遭遇的变局到底是什么。

1874年,李鸿章上书一封,焦虑万分提到了一个问题:

“历代备边多在西北,其强弱之势、客主之形皆适相埒,且犹有中外界限。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聚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

存在了数千年,数十年前还是泱泱大国的中华,突然之间仿佛进入到另一个空间。一股莫名的压力扑向而来。

压力的名字叫科技。

李鸿章在奏折中写道:“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

这一次,他要亲眼见证一下。

在英国,他观看了英国海军的演习,在纽约,他抬着仰望摩天大楼。

此时的他身穿慈禧太后赐与的黄马褂,头戴三眼花翎。

一阵晕炫扑面而来。

直入云霄的摩天大楼、飞驰而过的火车,冒着黑烟的轮船,让李鸿章仿佛掉入时代的幻梦。

享有无限荣耀的李鸿章突然感觉自己是时代的弃婴。同时,被丢在时代身后的,还有自己的祖国。

一梦惊醒,中国人发现,国家要想强大,只有抛弃旧有的观念,学习西方的技术。




1868年,西方第一本科学教科书《自然哲学导论》在中国出版。在书中讲解了显微镜和火车,还有化学、电学和物理学中一些寻常的概念。

而恰恰是这样一本初级的书启发了中国一位没通过童子试的学生:徐寿。



此后徐寿抛下了科举,投身到科学的研究当中,他成为了中国第一个在《自然》杂志发布文章的人,也建造了中国第一轮船。并获得了天下第一巧匠的牌匾。

而见过世界的徐寿将这个牌匾藏在家中不肯示人。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创造不过是对西方的模仿,称中国第一巧匠尚且不敢,何况天下第一巧匠。

天下,随着大航海时代的来临,早已经不只是东亚这一片天空。

中国要从东亚的领先者,变成天下的追赶者。

这将花去中国人一百年甚至更久的时间,而时到今天,这个追赶依然在继续。

要怎么做?没有人有具体的方案,只是身处其中的每个人知道,自己需要贡献力量。

在这个努力名单,可以列举许多许多……

丁文江,在北京创办中国地质调查局,使地质学成为中国最具凝聚力、最受国际尊重的科学。




洛克菲勒基金会的研究员李汝琦和谈家桢从美国回来了,开始领导中国的生物学和遗传学。



生物学家胡先骕开始对中国的动植物进行分类研究。



李四光,一位同盟会的元老,在英国学习地质学后,抛弃高薪厚职,回到中国,帮助中国摘下了贫油国的帽子。



钱学森,一个被美国人称之可以抵五个师的人,一个可以自由进出五角大楼的中国人,放弃在美国的一切,回到国内,为中国撑开了安全的保护伞。



华罗庚,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在轮船上写下: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梁园虽好,非久留之地。归去来兮。



邓稼先,一位原本在美国拥有美好前景的学生,一毕业就回到了国内。



竺可桢,建起了中国第一个气象台,结束了中国的气象需要外国人播报的历史。



袁隆平,用几十年的研究,解决了中国历史上从来都没有解决过的吃饭问题。



于敏,一位从没出国的科学家,他设计的氢弹构型至今是国家最高机密。



茅以升,在钱瑭江上建起了外国人也认为无法修建的钢铁长桥,这是国人自行建设的第一条钢铁大桥……



一百年过去了,纽约的摩天大楼依然高耸入云。而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发生了什么?

《自然》杂志专门给了一个答案。

在过去的十年,中国的科研产出从占世界13%增加到了20%!

在这个领域中,欧盟和美国不约而同发生了下滑,英德跟日本则保持不变。

1928年,中国第一研究机构中央研究院成立了,1949年改组为中国科学院。其初的研究范围不过是资源开采和其他实际应用。

时到今天,中国科学院击败哈佛大学,连续四年成为世界第一的科研机构。而领先的趋势日益加大。

在今天的中国,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回答,有网友说,在总结中国科技进步时,最好使用最新的数据,因为去年的数据已经不管用了。

在许多领域,中国开始从追赶者变成了依靠者。

超级计算机,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超算第一的国家。在中国贵州的深山里,有着全世界最大的天文望远镜。在四川锦屏山的地底,有着全世界最深的地下实验室:pandax暗物质检测器。西北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北京量子通信,上海同步加速器辐射,大亚湾的中微子探测器,江门地下中微子观察……

可以说,在四川锦屏山的暗物质检测器、江门的中微子观察、贵州的天眼、大亚湾的中微子探测器是中国的四大黑科技神器,将来极有可能产生诺奖级别的发现。

中国人最为遗憾的是,中国人拿诺奖拿得太少了。其实,如果上面这些装置正常 运转下去,总有一天,中国也能迎来一年一个诺奖的黄金期。

其实到现在,大家也会发现,以前科技进步的新闻,大家都还很兴奋,现在都开始有些习以为常了。因为这样的新闻太多了。

而这些进步的背后,当然离不开人力、财力的投入。

1998年,中国的科研经费只有526亿美元,也就够美国研发一个f35。

但从1999年开始大幅上涨,到了去年,经费到了近两千亿美元。



在可预见的未来,只要中国保持继续十年左右的GDP增长与R&D经费增长,GDP和R&D经费就能双双超过美国。

让美国感到着急的是,中国的这种科技高投入还在延续。

美国《华盛顿邮报》在今年撰文:2001年到2014年,仅仅十多年间,中国新开设1800所大学,培养了五百万工程、医学、技术、科学人才。是美国的十倍。
美国人发现,现在中国的学生,百分之四十四都学自然科学、工程学,产生大量的工程师,是美国的数倍,美国这个数据只有百分之十六。这百分之十六中,还有大量是移民。尤其是亚洲移民,比如中国,比如日本,比如印度。
现在白人学自然科学的人越来越少,因为他们有了原始积累,可以躺赢了。这也是美国现在最担心的事情。
这也是我们最大的优势。可能我们现在最顶尖的科学家的水平还比不上美国,但量变最终将导致质变,每年近数十万的新增科学工程人员,其中一定能不断产生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其中也将有最顶尖的一部分成为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并在将来,一定能产生不少诺贝尔级的科学家。


蒋柳,文史作家,历史自媒体“脑洞历史观”主笔,头条学院讲师,国学文化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倡导打开脑洞看历史。著有《读懂春秋,就懂了当下》《诸王的游戏》《隋唐不演义》《唐末刀锋汇》等。其自媒体“脑洞历史观”,拥有百万订阅,阅读达二十亿人次。



中国科技进步有多快?中国现有四大黑科技神器,极有可能产生诺奖

图文简介

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