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由中国国际交流协会主办的首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举行。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吉炳轩发表了主旨讲话。各囯政要、专家学者,嘉句频出,和而不同。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宋涛在致辞时表示,制度是文明的精华。


墨西哥众议院副议长马科·阿达梅称,开展文明交流互鉴需要热情与开放。


我是学数学科学出身的。数学最讲规律,科学最守制度。科学无国界,从古代四大文明古国,到近代现代亚非欧美,科技发展最能创新开放、热烈地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创造了闻名于世的科技成就,而且从规律和制度方面看,数学讲“规矩方圆”,天文讲“天行有常”,冶铸讲“以模对范”,建筑讲“营造法式”,中国传统科技在农业文明中领先于世界,也影响了世界,促进了世界农业文明的进步。


从汉唐到宋元,中国通过陆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通过阿拉伯地区,同西方有频繁的科技交流,据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研究,在中世纪一千年间,中国作为世界科技强国,有26项技术发明传到西方,对欧洲近代科技革命产生过积极影响。


甚至到了19世纪,进化论的创立者、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在其名著《物种起源》中大量引用了他称之为“中国百科全书”中关于遗传变异的记载,乃是出自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明末李时珍《本草纲目》、宋应星《天工开物》中的内容。


当然,近代欧洲16~17世纪的科学革命和18~19世纪的技术革命开启了人类社会现代化历程,使世界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从蒸气时代走向电力时代。20世纪,现代新科技革命又迎来了信息时代。量子论、相对论的诞生,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的变革,引发了以航空、电子技术、核能、航天、计算机、互联网、基因重组、人工智能等为里程碑的技术革命,网络天下,经济全球化,极大提高了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和社会生产力水平,世界进入了交流借鉴的空前繁荣的现代文明。


近代以后,由于国内外各种原因,我国屡次与科技革命失之交臂,明清以降,仍然在封建老路上蹒跚地爬行,在世界上大大落伍了。


明末清初和清末民初,中国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翻译西方科学著作,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促进了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科技发展取得了伟大成就。在标志性科技成就中,有原始创新的陆相成油理论、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杂交水稻、青蒿素等,而两弹一星、载人航天、超级计算机、基因组研究,则是从囯外引进开始、消化吸收后的再创新。


在近现代科技发展中,特别是工业文明后期,人与自然是对立的,人对大自然着重征服、索取,而不留意保护,结果受到严厉报复:资源匮乏、能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自然灾难频繁等。而中国传统科技的核心是“格物致知”“天人合一”“经世致用”,中国古代的区域开发和经济发展,强调天时、地利、人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不是要征服自然,而是要尊重自然规律,强调自然界生物界的和谐,“各得其养以成”,这对当代生态经济学、生态伦理学的发展有指导意义,有利于促进人类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的进步,有利于建设生态文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地球生命共同体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


诚如耗散结构论的创始人普利高津所说:“中国传统的学术思想是着重于研究整体性和自发性,研究协调和协合,现代新科学的发展,近些年物理和数学的研究,都更符合中国的科学思想。”


2017年5月,来自“一带一路”沿线的20国青年评选出了“中国的新四大发明”:高铁、扫码支付、共享单车、网购,我看这些并非完全是中国的原始创新,而是中国在集成先进技术、推广应用方面领先,对国外比较有影响。因此,古今中外科技交流互鉴,可促进世界文明融合发展。


(作者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科技馆原馆长、研究员。)

科技发展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图文简介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创造了闻名于世的科技成就,也影响了世界,促进了世界农业文明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