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下一个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正在谋划中。作为《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下称《规划纲要》)编制过程的亲历者之一,全国科技振兴城市经济研究会理事长胥和平日前在由科普时报社、中国科普网举办的MSTA大家系列科技讲座第四期演讲中指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全局性的影响。中国创新能力迅速提升,深刻地改变着世界的创新版图和发展格局。以下是他的演讲内容:


自主创新:应对世界变局的中国方案


今天,我以“大变局与中国科技创新”为题,来回顾思考《规划纲要》制定实施,试图从更大尺度上认识《规划纲要》的全局性意义。


2001年中国加入WTO,开始了全面带入世界的过程。当时面临的一个最大的问题是世界将孕育和兴起生一场新科技革命,创新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将深刻改变世界发展的模式和格局。我们如何应对?中国未来发展道路怎么走?


2002年春天,科技界几位重量级战略科学家,建议中央制定长远科技发展规划。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制定科学和技术长远发展规划。随之国务院启动了中长期规划纲要的研究制定工作,动员2000多位各方面专家,凝练出指导中国科技和国家长期发展的重大战略思路,即: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规划纲要》几万言,核心思想就4个字——自主创新。这是它的精神灵魂!这成为新世纪国家发展的根本战略。


过去十多年,自主创新一直居于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2006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强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的十九大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多年来,国家始终把科技创新置于国家发展最重要的位置,把创新驱动作为国家发展优势战略,全党全社会齐心协力,一以贯之、长期坚持、毫不动摇,探索出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这不仅在中国改革发展伟大进程中尤为突出,在当代世界、甚至历史上也无二例。


十多年来,自主创新战略产生了全面深刻的影响,建设创新型国家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总体目标。按照两个目标和三步走战略安排,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2050年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科技创新能力,始终是国家现代化建设最关键、最实质的内容。


这几年国内外形势发生很大变化,世界面临前所未有大变局。从去年春天开始的中美贸易战,一直走到今天。


已经非常清楚,中美之间的对抗不是贸易问题,表现形式是贸易,但焦点是技术、产业,实质是科技创新竞争。所谓前所未有的大变局,可以从经济、社会、地缘政治、国际关系乃至历史文化等各个角度去考察。但是深层次问题,仍在于当代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5月两院院士大会指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这个判断,把世界变局的本质讲的非常透彻。


回顾近20年的创新发展历程,尤其面对当今世界大变局,我们深切感受到,正是坚持自主创新,才使中国科技和经济发生整体性、格局性、历史性变化,才使我们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赢得主动、保持定力。可以说,自主创新是进入新时代极具远见的前瞻性战略,是中国应对当今世界变局的一个非常漂亮的方案。


党的十九大报告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过去十多年科技创新的探索正是如此。


记得当年制定《规划纲要》的时候,大家在思考一个问题:在当今世界格局中国怎么发展?国际上一些人比较悲观,认为现代科技快速发展,发展中国家未来发展没有出路、没有前途。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成功,给出不同凡响的回答,也给发展中国家以极大启示。实践证明,发展中国家是能够按照自己的实际推动科技创新的,而且在不太长的时期内可以取得巨大成就,并赢得属于自己的未来发展空间。


重大专项:远见与部署


近两年,思考面对未来科技发展的重大问题,大家非常关心如何发挥制度优势、实现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中力量办大事。实际上,《规划纲要》确定16个重大专项就是一次积极探索。当时确定16个重大专项,聚焦在信息、生物、资源环境、人民健康、国家安全等重要领域,关注事关全局和长远的科技难关,以及关键领域核心技术,要通过局部突破带动相关领域整体能力跃升,培育战略新兴产业。重大专项涉及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生物技术、能源环保,几乎把当今世界科技竞争前沿全部进行了部署。这是极富远见的战略部署。


不久前,有关方面组织对重大专项进行评价,结果是4个字:成就斐然。重大专项确定的目标大部分都完成了,尤其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先进制造技术领域取得跨越发展,由此也带动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新能源、核电、5G等一批国家产业名片开始形成。在组织机制上,重大专项与国家重大工程、科技项目直接相关,充分发挥市场、企业的牵头作用,加强产学研的合作,这些探索在新时代非常有价值。


面对未来:科技发展新方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面对未来,中国科技创新、科技发展和改革,也处在一个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新方位,突出创新引领发展,发挥先发优势引领性发展,这是国家创新发展的总体思路。


在科技发展成就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科技事业密集发力、加速跨越,中国科技事业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我国科技创新步入以跟踪为主转向跟踪和并跑、领跑并存的新阶段。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


提升科技创新系统能力,切中我国科技发展要害。中国科技发展有巨大进步,但根本问题是系统能力不行,如ICT行业“缺芯少魂”,工业“四基”薄弱,都属于系统能力不行。因此,提升科技系统能力,是中国科技今后相当长时间的核心命题。以此为中心,要优化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总体布局。对科学布局、技术布局、创新布局、产业布局、体系布局、人才队伍布局等,都要宏观统筹考虑。


需要特别关注的战略重点,一个是提升原创能力。原创能力包括基础研究、原创性前沿技术、原创性产业和产品。迫切需要加强基础研究,实现原创成果重大突破,为国家长期发展奠定科学基础、技术基础;另一个是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中国曾经有过悠久灿烂的科技文明成就,但从明清以后开始落后了。新中国成立、特别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许多重大科技成就,但总体上仍是跟踪学习。


令人振奋的是,进入新世纪,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短短十多年,现在明确提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抢占科技竞争先机,发挥先发优势,引领性发展。这是科技创新战略的重大跨越。近两年,国家高度关注科技前沿发展动向,积极部署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引领性技术。例如,2017年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了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战略目标: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这种气魄何等了得!


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定不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科技现代化治理问题也摆在我们面前。目前,科技管理体制、创新体系能否适应跻身世界创新型国家前列、创新强国需要,很多问题有待我们深入研究,共同去推动科技改革,仍是我们面临的重大问题。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讲法,我国正处于一个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我们迎来了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这是重大机遇。面对世界变局,中国只有一个思路:走自己的路、办好自己的事。最要紧的,一是坚持创新,二是深化改革。


 (本文系本报实习记者闫萍根据演讲速记整理,并经本人阅改)

大变局与中国自主创新

图文简介

作为《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编制过程的亲历者之一,全国科技振兴城市经济研究会理事长胥和平日前在MSTA大家系列科技讲座第四期活动中进行了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