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之所以能够看到这个世界,能够感受到这么多的色彩,要归功于我们的眼睛。当我们享受着大自然赋予的美好色彩时,大家有没有想过,动物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动物看到的东西和人看到的东西一样吗?
大多数鸟类都拥有宽广视野,眼睛的大小是与其功能成正比的。很多鸟的双眼分别长在头部的两侧,视野非常开阔。当它们向正前方探望时,两眼的视野会重叠起来,从而合成一个双视的影像,使它们能毫不费力地看到身后、两侧及头顶上的物体。鸟类眼睛的下半部还有一个梳状冠,它不仅不影响视觉,还能吸收相当一部分光,从而保护视网膜免受强光的损伤。
仔细观察,你会发现鸟类的眼睛通常占其颅腔的一半或更多。而相较之下,人类的眼睛所占的比例不足5%;而且眼睛处于两侧的鸟类,其眼睛大得几乎触及颅骨中线。鸟类的眼睛虽大,但是结构和其他的脊椎动物相似。虹膜是鸟类眼光学系统中一个重要的控制单元,其颜色也就是鸟类眼睛的颜色。虹膜的颜色是由色素组织和表层血管所产生,可从暗褐色到白色。鸟类的虹膜颜色具有适应或选择性的特征,但是目前对其功能还不太清楚。
决定鸟类视力的因素有两个:即鸟类眼睛和晶状体的形状,以及视网膜上细胞的密度。不同鸟类视力的差别也有争论,目前关于这个问题仍存在争议。此外,由于鸟类的视网膜上具有能够分辨红色、绿色、蓝色和紫色的锥状细胞,所以它们能够辨别很多色彩。既然鸟类视觉能力很强,又能辨别色彩,为什么它们经常对很多物体“视而不见”呢?有鸟类学家分析说,这是由于鸟类经常在空中高速飞行,来不及仔细观察身边的环境,一些不重要的环境因素就被自动忽略了,它们只注意环境中重要的部分。但是对于这一点也只是猜测,没有确切的结论。
鸟类眼睛最有趣的技能就是在水下也能看清目标。例如雁鸭类和企鹅,当它们潜水时,能补偿折射率的突然变化,原因是这些鸟类能剧烈改变晶状体形状,使其弯曲,从而补偿角膜曲率的功能丧失。当睫状肌收缩时,晶状体前表面突向瞳孔,显著增加了晶状体的曲率,也就是屈光力。
另外,有一种理论认为,鸟类感知地球磁场的受体可能存在于眼睛中。研究人员分析了斑胸草雀眼睛中的各种蛋白,发现一种叫Cry4的蛋白能够一整天内或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Cry4属于一类叫做隐花色素的蛋白。一般来说,隐花色素主要是调节生物钟,但也有研究认为它对地球的磁场有感应。研究人员指出,Cry4这种蛋白在鸟类眼睛中的水平一直保持不变,因此是一种理想的磁场受体,而且该受体在一天中任何时间都能发挥作用。
鸟类的眼睛其实和人类的眼睛一样,是和大自然接触的主要媒介,是我们自然界多姿多彩的一个见证。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