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种声音更让人听起来觉得刺耳呢?答案因人而异,比如说手指甲划过黑板的声音、刀子划过玻璃的声音等等。还有一些声音令人放松,比如雨声、海浪声等等。这其中的原因你了解吗?
高频低频,是指声音的高低,是由声波“频率”,即每秒振动次数来决定,其单位是赫兹。人耳正常的听力频率在20至20000赫兹之间,分为低频、中频和高频三种。不同年龄的人,其听觉范围也不尽相同。比如:儿童能听到30000至40000赫兹的声波,而50岁以上的人却只能听到13000赫兹的声波。
研究表明,声音频率介于2000赫兹至5000赫兹之间时,人耳对其最为敏感,也感觉最难听。以新生儿的哭声为例,这种哭声往往让父母无所适从,有学者认为这可能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古老生存本能,以确保新生儿不被忽视。
人的耳朵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构成。外耳:耳郭集音后,把声波传入外耳道并到达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中耳:当鼓膜振动时,中耳腔内3块相互连接的“听小骨”也跟着振动起来,并将声音放大,引起内耳的门户——卵圆窗膜的振动。内耳:内耳中有一个蜗牛状的结构,叫耳蜗。一个弹性的隔膜横贯耳蜗,将其分割成上下两部分。这个隔膜被称为基底膜。基底膜上排列着“听觉毛细胞(顶部有一簇细细纤毛)”。毛细胞有外毛细胞和内毛细胞之分。外界声音轻缓,外毛细胞就轻轻颤动。声波(机械能)转换为生物电信号后,传递给内毛细胞,内毛细胞的轴突汇聚成蜗神经纤维,将电信号传至位于大脑颞叶的听觉中枢,这样我们就听到了外界的各种声音。
人类对声音的频率非常敏感,杏仁体是大脑颞叶内侧左右对称分布的两个形似杏仁的神经元聚集组织,在人的各种情绪反应,如愤怒、焦躁、惊恐等中充当了指挥者的角色。研究发现,当对大脑进行扫描时,声音越难听,大脑特别是杏仁体的部位就越亮。因此,当人类对尖锐的高音特别厌恶时,大脑中的杏仁体就会传达出痛苦信息给听觉皮层,进而让人感到头皮发麻,甚至全身起鸡皮疙瘩,引发负面情绪。
可以说,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但有一种声音却非常特殊,它就是白噪音。科研领域的白噪音听起来类似FM广播在没信号时发出的沙沙声,但实际上,由于人耳对高频声音更为敏感一些,所以就会听到类似于“嘶嘶”的声音。
白噪声与噪声完全相反,噪声嘈杂刺耳、令人厌烦,在噪声环境中,人们无法集中精力工作、学习和休息。而白噪声则是均匀分布,比较“悦耳”,令人的神经得以舒缓,在白噪声环境中,人们往往能放松心情。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