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秋季,我国的华西地区都会迎来连绵降雨,最早8月下旬就会到来,最晚11月下旬结束。这种极具规律出现在华西地区的经常性降水天气,就是我们常说的华西秋雨。这是我国华西地区一种特有的秋季多雨的天气现象,主要出现在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等地。

 

 

华西秋雨的特征主要表现在“绵绵”二字上,一方面,它反映出这一阶段的降雨量较大;另一方面,则反映出降雨持续时间长、降雨日数较多。 这种现象是当地冷暖空气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华西一带,9、10月份青藏高原的温度仍比自由大气高,西北太平洋的暖湿空气会慢慢地向华西地区移动,该地区会形成较为丰沛的水汽条件。与此同时,副热带高压逐渐南退,冷空气的势力会逐步增强,从高原北侧东移或向西部地区倒灌,频繁南下的冷空气与停滞在我国西部地区的暖湿空气相遇,使锋面活动加剧,便形成了华西秋雨。

除了持续时间长,夜雨率高也是华西秋雨的一个重要特点。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更是留下了千古绝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揭示了华西可观的夜雨率。资料显示,华西秋雨现象期间,华西各地区的夜雨量占总雨量的60%至70% 左右,这主要受当地气候和地形的影响。首先,受副热带高压气候影响的西部地区正好是四川盆地的巴山一带,西南部的暖湿气流与西风带的冷空气相遇,但云贵高原会对南下的冷空气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形成准静止锋。在准静止锋滞留期间,锋面降水集中出现在夜间和清晨,夜雨率也就相应增加了。除此之外,因为四川盆地地势较低,周围群山环绕,日照时间较短,所以吸收的太阳辐射较少。到了晚上,周围山上冷空气随之下沉,盆地内的暖空气随之上升,在冷暖空气的作用下,盆地云层的上下部之间便形成了温差,导致大气层结构不稳定,夜雨的频率因此增多。

对农业来说,华西秋雨有利也有弊。一方面,夜雨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农业资源,尤其对于日照时间较少的四川盆地,夜间下雨白天晴不仅不会影响当地的日照时长,而且白天的高气温有利于农作物进行光合作用,夜雨导致气温下降,昼夜温差大,又有利于干物质的积累。

另一方面,秋天正是农作物播种栽种的季节,长时间的阴雨绵绵导致气温下降,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还可能导致成熟的秋粮发芽霉变;同时,还会导致不成熟的农作物生长期延长,从而遭受冻害,秋季收成也就大打折扣。蔬菜水果同样会受到秋雨的影响,长时间的光照不足将导致果实甜度不足,颜色暗淡,从而影响果蔬的品质。因此,在秋雨多发的地区,应尽量选择种植中早熟的农作物品种,并及时进行采摘和晾晒。

虽然华西秋雨的强度较小,但由于持续时间长,所以降水总量仍然相当可观,可能会引起气象或洪涝灾害。因此,对于当地居民来说,需要及时关注气象部门对汛期雨量的预测预报,提高警惕并做好相应的防范措施,避免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为什么会有华西秋雨现象?

图文简介

每年秋季,我国的华西地区都会迎来连绵降雨,最早8月下旬就会到来,最晚11月下旬结束。这种极具规律出现在华西地区的经常性降水天气,就是我们常说的华西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