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喜欢吃蜂蜜,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有些蜂蜜放置一段时间后会在底部出现结晶。那么,结晶的蜂蜜好吗?蜂蜜又为什么会结晶呢?

有人认为蜂蜜之所以出现结晶现象,是养蜂人夜晚给蜜蜂喂白糖,白天让蜜蜂产蜜的原因,那事实真是这样吗?其实并不是,养蜂人在秋冬季节,特别是冬天,都会给蜜蜂喂白糖,不过这个时期是蜜蜂的休眠期,此时蜜蜂是不产出任何东西的。所以冬天给蜜蜂吃白糖主要是为了让其维持生命,不至于饿死,而不是为了让蜜蜂产蜜。

其实,蜂蜜结晶是一种正常的物理现象,这种结晶并不会影响蜂蜜的品质。蜂蜜结晶是因为葡萄糖从蜂蜜中沉淀析出,形成结晶核,并逐渐壮大,最后形成结晶粒,许许多多的结晶粒就构成了我们看到的结晶。通常来说,真正的蜂蜜都会有结晶现象,只是有些蜂蜜容易产生结晶,而有些不容易产生结晶。一般情况下,温度是造成蜂蜜结晶的直接因素之一,蜂蜜的储藏温度在13℃至14℃时最容易出现结晶。

不同的蜂蜜结晶情况也不一样。一般来说,当葡萄糖与果糖含量比例为1:1时结晶缓慢;当比例为1:2时,一般不出现结晶;而当葡萄糖含量高于果糖含量,也就是比例为1:0.9时,只要温度适宜,很快就会形成结晶。例如,槐花蜜的葡萄糖与果糖比例约为 2:3,因此这种蜂蜜就不容易结晶;而油菜蜜比例约为18:17,它结晶的速度就会很快,冬季时如果置于室外一般都会结晶。

了解了这些情况,那该如何妥善保存蜂蜜呢?首先,蜂蜜属于弱酸性液体,与金属会发生化学反应,因此在储藏过程中,盛放蜂蜜的容器最好用非金属容器如陶瓷、玻璃瓶、无毒塑料桶等。其次,蜂蜜最好存放在阴凉、干燥、清洁、通风处,且温度保持在5℃至10℃、空气湿度不超过75%的环境中。同时,要尽量减少蜂蜜与空气接触,因为蜂蜜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蜂蜜吸收过多的水分会使浓度下降,从而引起发酵变质,因此,装蜂蜜的容器需要有良好的封闭性。此外,蜂蜜可以在18℃以下长期保质保鲜。蜂蜜中主要成分是糖,虽然也有很多其他参与生命活动的物质,但是由于水分不足,所以一些微生物的活动就会受到抑制,从而保质期也会变长。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蜂蜜结晶是正常现象吗?

图文简介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喜欢吃蜂蜜,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有些蜂蜜放置一段时间后会在底部出现结晶。